华东理工大学产业经济学考博初试以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前沿研究结合为特点,其考试体系涵盖产业组织理论、演化博弈论、产业政策分析、创新经济学四大核心模块。根据近五年(2018-2022)真题统计,市场结构与企业行为(占32%)、产业变迁与政策评估(占28%)、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型(占25%)构成高频考点,其中演化博弈模型在近三届考试中重复出现率达80%。考生需重点掌握Stiglitz价格歧视模型、Aghion创新竞赛模型、Porter钻石模型三大经典框架的变体应用。
考试科目设置体现学科交叉特征:801经济学综合包含微观经济学(50%)与产业经济学(50%)双模块,其中产业经济学部分特别强调与区域经济、环境经济学的交叉内容。2021年新增"数字化转型对传统产业重构影响"案例分析题,要求考生运用长尾理论、平台生态理论进行多维度论证。参考书目方面,《产业组织:前沿与挑战》(张晓刚,2020)与《演化博弈与产业经济》(黄群慧,2019)为指定教材,但近两年真题中《Competition Policy》(Newman, 2021)英文文献出现频次提升至15%。
备考策略需分三阶段实施:第一阶段(3-6月)完成经典理论体系构建,重点突破Schumpeter创新理论、熊彼特动态竞争理论在数字经济场景下的延伸;第二阶段(7-9月)进行真题深度解析,建立"理论模型-政策工具-数据验证"三位一体解题模板,特别是掌握DEA数据包络法在产业效率评估中的操作路径;第三阶段(10-12月)强化热点问题预研,关注国家发改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3修订)》与《中国制造2025》实施评估报告中的核心指标。
值得关注的是,2023年考试大纲新增"双碳目标下的绿色产业组织"研究模块,要求考生结合DSGE模型分析碳税政策对高耗能产业市场结构的影响机制。建议考生建立"政策文件-学术论文-行业报告"三位一体的信息获取体系,重点关注《经济学》(《管理世界》等核心期刊)近三年刊发的产业政策评估类论文,同时跟踪工信部《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报告》中的重点产业数据。最后阶段的模拟考试应严格遵循"3小时全真演练"原则,重点训练复杂计量模型(如面板Tobit模型)在产业集中度测算中的应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