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学科教学(数学)考博初试主要考察考生在数学教育领域的专业素养和科研潜力,考试内容涵盖数学教育理论、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数学学科知识三大模块。初试通常包括两门笔试科目:一是《数学教育研究导论》与《数学课程与教材分析》的综合性考试,二是《高等代数》或《数学分析》的专业课测试,满分各300分,总分600分。
考生需重点掌握数学教育领域的核心理论,如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在几何教学中的实践、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路径等。参考书目建议以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的《数学教育学导论》(第三版)为主,辅以《数学课程与教材设计》《数学教学论》等经典教材。近五年真题显示,约35%的题目涉及数学教育技术(如GeoGebra、GeoGebra+等工具的教学应用),要求考生结合具体案例说明技术对数学抽象思维培养的作用。
复习策略需分阶段实施:基础阶段(3-6个月)系统梳理数学教育学、课程论、教学论三大理论体系,重点研读王尚志、张奠宙等教授的专著,建立知识框架;强化阶段(2-3个月)聚焦近十年学科教学数学领域的高频考点,如数学建模教学策略、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等,结合华东师大数学教育研究所的年度研究报告进行专题突破;冲刺阶段(1个月)通过模拟考试训练答题速度,特别注意《数学课程与教材分析》科目中教材比较(如人教版与北师大版初中函数单元对比)和课例设计题的规范性表达。
值得关注的是,2022年新增的"数学教师专业发展"专题占比提升至20%,涉及教师TPAC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发展模型、数学教育硕士培养模式比较等内容。建议考生关注《数学教育学报》《课程·教材·教法》等核心期刊近三年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华东师大数学教育团队在数学教师实践性知识、教学反思能力培养方面的实证研究。
专业课笔试中,《高等代数》侧重矩阵论与线性空间(约40%)、群与环(30%)等核心内容,常考题型包括:1)利用特征值分解矩阵的幂级数展开;2)判断有限域上的线性变换是否可对角化;3)构造满足特定性质的格罗滕迪克环。复习应结合《高等代数》(丘维声著)与《线性代数(第二版)》(李贤平著),重点突破典型例题的解题思路,如利用对称矩阵正交对角化处理二次型标准化问题。
备考建议方面,建议考生建立"理论-案例-技术"三位一体的复习体系:每周精读2篇数学教育领域CSSCI论文,提炼研究方法与理论创新点;每月完成1次基于真实学情的课例设计(如设计初中概率统计单元的PBL教学方案),使用UMU等平台进行同伴互评;每日进行30分钟数学解题训练,重点提升抽象代数的证明题(如利用极大理想性质证明环同态的核)。同时需注意,2023年新增对数学教育研究方法(如准实验设计、混合研究方法)的考查要求,建议系统学习《教育研究方法导论》(陈向明著)中关于量化与质性研究结合的部分。
最后提醒考生关注考试动态,2024年可能新增"人工智能与数学教育融合"专题,涉及自适应学习系统设计、数学知识图谱构建等内容,建议提前学习华东师大数学教育智能实验室的相关成果。初试成绩公布后,建议及时联系导师组,重点展示在数学教师专业发展、数学课程开发等方向的研究设想,提升复试通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