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哲学考博初试研究以传统哲学经典与现当代新儒家研究为核心,注重跨学科视野下的哲学问题阐释能力。考生需重点把握宋明理学心性论演变脉络,尤其是朱熹与王阳明思想比较研究,近三年真题中涉及"理气关系再思考"占比达35%。文献学基础要求掌握《四书章句集注》《传习录》等核心典籍的版本校勘方法,2022年试题要求对《朱子语类》中"气质说"的文本异文进行辨析。
研究方向聚焦儒学现代转化与比较哲学,2023年新增"儒学在东南亚的传播与调适"案例分析题。备考应建立"经典-史论-当代"三维知识框架:纵向梳理从先秦儒道互补到近现代新儒学的心性论嬗变;横向拓展比较佛学中观与儒家心学的认识论差异;关注余英时、杜维明等学者的跨文化阐释路径。推荐精读《中国哲学二十讲》《新儒家思想史》等专著,结合《哲学门》《儒学月刊》追踪前沿动态。
考试形式包含闭卷论述(3小时)与开卷论文写作(2小时),近年高频考点包括:1)阳明心学"致良知"的本体论重构(2019年真题);2)牟宗三"良知自我坎陷"的现代性转化(2021年真题);3)王夫之"气本论"与当代生态哲学关联(2023年真题)。建议构建"问题意识-文献支撑-批判创新"的三段式论述结构,注意运用分析哲学方法解构传统命题,如将"体用不二"转化为认识论问题进行当代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