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哲学视域下的技术理性重构与人文精神复归是当代科技文明发展的重要命题。华东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学科自创立以来,始终秉持"科技为人"的学术理念,在技术哲学、科技伦理、科学方法论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学术特色。本文基于对近五年考博真题的文本分析,发现命题趋势呈现三个显著特征:注重经典理论与当代语境的对话,如2020年"海德格尔技术追问的当代启示"与2022年"人工智能的具身认知转向";其次,强调跨学科思维训练,2021年"生命科学伦理的哲学反思"涉及生物学、法学、伦理学的交叉;最后,关注中国科技发展的本土实践,2023年"东数西算工程中的技术哲学问题"即具象化国家战略需求。
在科学方法论层面,库恩的范式理论持续成为命题重点。2020年考题要求分析"量子力学革命对科学范式理论的挑战",考生的回答多从波粒二象性引发的认知革命切入,但较少关注中国科学家在量子通信领域对范式转换的独特贡献。2022年新增的"大数据时代的知识生产模式变革"则要求考生结合中国天眼FAST工程案例,探讨观测范式的拓展。这启示考生在掌握西方经典理论基础上,需深入研读《自然辩证法研究》等中文核心期刊中关于中国科技发展的哲学思考。
技术哲学领域呈现"批判性继承"的命题导向。2021年"技术异化理论的当代价值"要求辩证分析法兰克福学派与唐·伊德的设计哲学,考生普遍存在将两者简单对立的问题。2023年"元宇宙技术的本体论反思"更凸显学科前沿性,需综合梅洛-庞蒂的具身认知理论与中国"数字中国"战略,这种跨时空的学术对话能力成为选拔重点。值得关注的是,2022年"中国高铁技术的哲学启示"将技术哲学与中国工程实践结合,要求考生从技术自主性、集体理性等维度展开分析,这种本土化命题趋势将持续强化。
科技伦理部分呈现"场景化伦理"命题特征。2020年"基因编辑婴儿的伦理争议"要求结合《生物安全法》进行法哲学分析,但多数考生仅停留在义务论框架。2022年升级的"脑机接口技术的人性边界"考题,则需综合神经伦理学与儒家"身体发肤"观念,这种跨文化伦理分析能力成为考核新标杆。2023年新增的"人工智能军事化应用的伦理困境"要求考生构建包含"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动态伦理框架,这种与国家战略对接的命题设计,标志着科技伦理研究从理论探讨转向实践建构。
在备考策略上,建议考生建立"三维知识体系":纵向梳理科学哲学发展脉络,横向整合技术哲学、科技伦理等分支领域,纵深拓展中国科技伦理治理实践。需特别注意《华东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建设报告》中强调的"批判性技术观",在分析5G技术社会影响时,既要借鉴阿多诺的否定性辩证法,也要结合中国"新基建"战略中的技术治理创新。同时,要关注《中国科技伦理治理蓝皮书》等本土化研究,在回答"碳中和技术的伦理考量"等考题时,需将国际气候伦理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
未来研究应聚焦"技术哲学的中国范式"建构。在量子计算、合成生物学等前沿领域,既要运用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分析技术演化,更要提炼"和而不同"的技术伦理观。例如在分析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时,可借鉴张汝京院士提出的"技术共同体"理念,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哲学话语体系。同时需加强"技术哲学+人工智能"的交叉研究,在机器学习算法伦理、数字人权等方向形成原创性成果,这既是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