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比较教育学考博初试主要考察对比较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国际教育动态及中国比较教育发展现状的掌握程度。专业课考试分为两门,专业课一为比较教育学基础理论,涵盖比较教育学的学科定位、发展历程、研究范式与核心理论,重点要求考生能够系统梳理比较教育学的五大理论流派(冲突论、现代化理论、文化回应理论、多元现代性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及其在当代的演变,同时需关注比较教育研究中的方法论创新,如混合研究方法、比较政策分析框架等。考生需结合具体案例说明理论的应用,例如通过分析芬兰教育公平政策与我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比较,阐释文化回应理论的实际价值。
专业课二聚焦中国比较教育研究与国际教育比较,要求考生深入理解比较教育学的本土化发展路径。考试内容涉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比较教育研究的范式转型,从早期以移植西方理论为主的研究模式,到当前强调本土问题意识与全球视野结合的“双向互动”研究范式。重点章节包括:中国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的历史分期(1978-1990年起步期、1990-2000年发展期、2000年至今成熟期),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政策比较研究,以及“一带一路”倡议下教育国际化的战略路径。考生需掌握近五年CSSCI期刊中高被引论文的研究主题分布,如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国际经验借鉴、全球胜任力比较等新兴培养模式领域。
考试形式采用闭卷笔试,专业课一为150分,题型包括名词解释(如“教育比较的异同原则”)、简答题(如“比较教育学对教育政策制定的启示”)、论述题(如“从PISA测试看国际教育评估的局限性及改进方向”);专业课二为150分,题型设置体现应用导向,如案例分析题(分析某省国际课程改革方案的国际比较依据)、研究设计题(设计中外STEM教育融合的实证研究方案)。建议考生建立“理论-案例-政策”三维知识框架,例如在复习全球化与教育治理时,同步梳理欧盟教育标准互认机制、OECD教育政策协调框架,并结合我国“双一流”建设中的国际合作项目进行对比分析。
备考策略需注重三个层次:基础层(精读《比较教育研究》期刊近五年综述类论文,掌握学科前沿动态)、强化层(完成教育部比较教育学会推荐的12部经典著作精读,建立理论谱系图)、提升层(参与高校比较教育研究中心的海外访学项目,积累国际教育调研经验)。特别需要关注2023年新增考点:人工智能对比较教育研究范式的冲击,如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在跨国教育数据挖掘中的应用,机器学习模型在比较政策效果评估中的伦理挑战。建议考生构建“数字比较教育”专题研究,结合ChatGPT等生成式AI工具进行跨国教育政策文本分析,此类创新性研究方法在近年真题中已出现考查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