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作为华南师范大学历史学科的核心领域,始终围绕"救亡与启蒙""传统与现代""国家与社会的互动"等基本问题展开学术探索。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的当代语境下,该领域呈现出从宏观叙事向微观史观转型、从革命史观向多元视角并置的学术转向。张鸣教授提出的"碎片化史观"理论,为突破传统线性史观提供了新路径,其《天朝的崩溃》通过海关档案重构鸦片战争史,将军事冲突置于经济全球化的宏观框架中考察,这种跨学科研究方法在近年考博真题中频繁出现。
华南师大学者团队在民国社会史领域形成显著优势,茅海建教授基于上海总商会档案的《天朝的崩溃》系列研究,与杨天石《全球视野下的近代中国》形成互补,共同构建起"大历史观"研究范式。这种范式强调将中国近代史纳入全球史坐标系,如研究义和团运动时,需同时考察同时期爪哇抗荷斗争、朝鲜东学党起义等区域社会运动,揭示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全球联动性。这种研究路径在2022年考博复试中成为重点考察方向,考生需展示对跨国史料的处理能力。
基本问题研究中的学术争议集中在三个维度:其一,关于"现代化"概念的适用边界,华南师大团队主张采用"有限现代化"理论,认为晚清至民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路径依赖性,如张一鸣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揭示的士绅阶层在现代化转型中的双重角色;其二,革命与改良的辩证关系,近年研究突破"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如杨奎松通过国民党"清党"档案分析,揭示党内派系斗争如何塑造革命道路;其三,国家建构与地方社会的张力,王笛《街头文化》开创的微观史研究方法,在华南师大形成方法论自觉,考生需掌握地方志、碑刻、契约等多元史料分析技巧。
考博命题趋势显示,基本问题研究正从单一学科向跨学科融合演进。2023年新增的"全球史视野下的边疆治理"方向,要求考生综合运用民族志、口述史与行政档案,如研究茶马古道需整合藏文文献、汉文方志和当代人类学田野调查。这种复合型研究能力在初试写作中体现为:需构建"问题意识-史料批判-理论对话"的三维框架,例如分析戊戌变法可同时运用梁启超《变法通议》的文本细读、日本明治维新比较研究,以及当时报刊的传播效果分析。
华南师大考博特别注重学术规范与创新意识的平衡。近年真题中频繁出现"如何处理档案材料的真伪问题""如何避免西方中心主义叙事"等实务性考题,要求考生既掌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分类检索》等工具书使用方法,又能提出原创性研究假设。例如在研究抗日战争时,需突破单纯军事史视角,结合口述史中的平民记忆与经济史中的战时统制政策,构建多维分析模型。这种研究能力培养体系,使考生在2022年考博中形成"问题导向、方法自觉、规范严谨"的鲜明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