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考博初试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为核心,注重考察考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深度把握。专业设置涵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原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新时代党的建设理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等方向,要求考生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需具备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考试重点聚焦于三个维度: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历史阶段的理论突破,特别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演进脉络;二是新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性发展,涉及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人类文明新形态等重大命题;三是学术研究能力考核,通过文献综述、理论辨析、政策解读等题型检验考生的学术潜质。近五年真题显示,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等选题出现频次显著增加。
备考需把握四个关键环节:首先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教材的核心要义,建立"理论-历史-实践"三维知识框架;其次深度研读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团队出版的权威著作,重点关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中关于中国式现代化、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等新增内容;再次加强学术前沿跟踪,定期研读《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等核心期刊近三年相关论文,特别是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某某教授团队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领域的研究成果;最后强化真题模拟训练,近三年初试真题显示,名词解释题中"两个结合""十个明确"等高频考点占比达35%,简答题涉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等必考内容,论述题常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创新及其世界意义"为命题方向。
建议考生采用"三阶段递进式"复习法:第一阶段(1-3个月)完成基础理论体系构建,重点攻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理论成果的历史方位、主要内容和实践要求;第二阶段(4-6个月)进行专题深化研究,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等十大核心命题建立专题笔记;第三阶段(7-9个月)开展模拟实战训练,针对"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难点"等复合型题目进行限时答题,同时关注2023年新增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新路径"考核模块。特别需要注意,考博复试环节已实行"双盲"评审机制,建议提前准备学术研究计划书,重点突出个人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等领域的学术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