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应用经济学考博初试主要考察考生在经济学理论、研究方法及实证分析能力方面的综合素养。考试科目通常包括专业课笔试(涵盖中级宏观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等内容)以及综合面试。专业课笔试采用闭卷形式,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一般设置为3小时。
考生需重点掌握中级宏观经济学中的经济增长理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机制、国际收支平衡理论等核心模块;中级微观经济学则需深入理解博弈论、产业组织理论、市场结构分析等前沿议题。计量经济学部分要求熟练运用EViews、Stata等软件完成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建模及假设检验,同时需掌握面板数据模型、空间计量模型等高级方法。发展经济学需结合中国国情,重点研究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等现实问题,对考生政策分析能力要求较高。
参考书目方面,官方推荐教材包括曼昆《宏观经济学》、范里安《微观经济学》、高铁明《发展经济学》、张军《高级计量经济学》等。考生需同步关注近三年《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权威期刊中与导师研究方向相关的论文,特别是应用经济学研究院、经济学院及产业经济研究所的最新研究成果。建议建立"教材精读+专题突破+真题模拟"的三维复习体系:前两月系统梳理教材框架,3-4月结合历年真题进行专题强化,5-6月开展全真模拟并针对性补漏。
真题分析显示,近五年考试中计量经济学应用题占比达35%,其中23%涉及面板数据模型设定与检验,18%考察时间序列模型的稳定性诊断。2022年曾出现要求基于粤港澳大湾区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城市群协同发展的计算题,2023年则重点考察了数字经济对传统产业转型的影响机制,要求运用双重差分法(DID)进行实证分析。考生需特别注意将计量工具与经济学理论相结合,例如在分析"碳达峰"政策效果时,需同时运用STIRPAT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多维验证。
备考策略建议:①建立"理论-数据-政策"三位一体笔记体系,对每个经济学概念标注对应的计量方法、典型数据源及政策应用场景;②定期参与学术沙龙,关注"中国经济学论坛""华南经济年会"等学术活动,了解学科前沿动态;③组建3-5人备考小组,轮流进行模拟答辩,重点训练文献综述撰写、研究设计优化及学术表达规范;④针对导师团队研究方向,至少精读5篇代表性论文并撰写批判性读书报告。特别提醒考生关注2024年新增的"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专题,建议提前学习《"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相关内容,并收集深圳、杭州等数字经济发展试点城市的案例资料。
最后需注意,初试通过者中约65%最终获得录取资格,竞争激烈程度逐年上升。建议考生在完成初试复习后,立即启动复试准备,重点提升计量软件操作熟练度(如Stata编程能力)、学术报告PPT制作技巧及英文文献阅读能力。同时建议提前联系报考院系的3-5位潜在导师,通过邮件提交研究计划书(Research Proposal),展示个人学术潜力和研究匹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