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理论创新与实践路径的协同推进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前沿阵地和人才培养主阵地,其党的建设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华南师范大学党的建设考博真题聚焦"新时代高校党建与学科建设的深度融合机制研究",要求考生从理论与实践双重维度构建系统性分析框架。本文基于二十大报告关于"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战略部署,结合高校党建创新实践,探讨新时代党的建设理论创新与高校实践转化的协同机制。
一、理论创新维度:构建"三位一体"党建理论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理阐释
重点解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教育强国建设的理论创新,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九个坚持"教育发展原则在高校党建中的具体转化。以华南师范大学"红棉先锋"党建品牌为例,其通过构建"理论研习-实践转化-成果反哺"的闭环机制,将"两个结合"理论具象化为"红色基因+学科特色"的融合模式。
(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实践转化
针对"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要求,创新提出"四维赋能"模型:政治引领赋能(强化理论武装)、组织建设赋能(优化支部设置)、队伍建设赋能(实施"双带头人"培育)、作用发挥赋能(打造党建业务融合示范点)。华南师范大学通过建立"党建+学科"交叉立项机制,近三年立项重点课题127项,其中"粤港澳大湾区教育治理"等5项成果获国家级奖项。
(三)党内法规制度的创新性应用
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实施中的难点问题,结合华南师范大学"智慧党建"平台建设经验,提出"制度执行三化"路径:标准化(制定42项实施细则)、数字化(开发党建管理系统)、可视化(构建"红棉指数"评价体系)。该平台上线后,党员组织生活参与率提升至98.7%,问题线索处置效率提高60%。
二、实践创新维度:构建"双螺旋"融合机制
(一)组织体系重构工程
实施"支部建在学科群"战略,打破传统院系壁垒。以华南师范大学"学科交叉创新中心"建设为例,组建由党委书记牵头的跨学科党建委员会,建立"1+3+N"组织架构(1个核心党支部、3个专业党小组、N个科研团队党小组),成功将教育学、心理学等6个学科纳入统一党建体系,相关经验被教育部简报刊发。
(二)作用发挥提质工程
创新"党建+"工作模式,构建"政治引领-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价值链。重点解析华南师范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项目,通过建立"党员导师制""实践学分制""成果转化制",实现党建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耦合。项目覆盖广东省21个县区,培养复合型人才832名,获省级以上表彰17项。
(三)数字赋能升级工程
打造"智慧党建"生态系统,构建"云上组织生活圈"。华南师范大学自主研发的"红棉云"平台集成5大功能模块:政治学习(上线课程236门)、组织生活(完成率100%)、党员管理(动态数据库覆盖2.3万人)、意见反馈(收集建议1.2万条)、文化展示(访问量超500万人次)。平台获评教育部"智慧教育优秀案例"。
三、制度保障维度:构建"四梁八柱"长效机制
(一)责任落实机制
建立"三级联述联评联考"制度,将党建工作纳入二级学院"一票否决"指标。华南师范大学创新实施"党建KPI"考核体系,设置8大类32项量化指标,考核结果与职称评聘、资源配置直接挂钩,近三年累计调整不达标单位负责人9人次。
(二)队伍建设机制
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建立"选育用管评"全链条机制。通过"政治能力提升计划""学术领导力培养计划"等专项培训,培育出12个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其中"华南教育博物馆党支部"创新"文物里的党史"讲解模式,年接待观众超10万人次。
(三)监督问责机制
构建"四位一体"监督体系:党内监督(建立8个专项督查组)、群众监督(开通"红棉直通车"平台)、舆论监督(打造"清风华师"新媒体矩阵)、审计监督(引入第三方评估)。近三年查处党建相关问题17起,整改完成率100%,相关做法被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专题报道。
四、现实挑战与对策建议
当前存在三方面突出问题:一是党建与学科建设融合深度不足,部分学院存在"两张皮"现象;二是青年党员教育管理存在"重发展轻培养"倾向;三是数字党建平台使用效能有待提升。建议实施"三大攻坚行动":建立党建与学科建设"双负责人"制度,完善"青苗计划"培养体系,开展"智慧党建2.0"升级工程。
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需要实现从"物理叠加"到"化学反应"的质变。华南师范大学的实践表明,只有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路径,构建起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的良性互动机制,才能培养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不仅是高校党建的内在要求,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由之路。未来研究应进一步关注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技术对高校党建模式的颠覆性影响,探索构建更具前瞻性的党建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