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考博真题近年来呈现出明显的学科交叉性和实践导向性特征。以2022年真题为例,考试分为三个模块共150分,其中基础理论占40%,工程案例分析占35%,前沿技术论述占25%。基础理论部分包含6道选择题(每题3分)、8道简答题(每题10分)和2道论述题(每题20分),工程案例分析设置3道综合应用题(每题25分),前沿技术论述采用开放式论文写作(30分)。
选择题重点考察储层地质学基础,如2022年出现的"致密砂岩气藏有效孔隙度下限值"(选项为8%、12%、15%、18%)和"页岩气水平井压裂最优排量范围"(选项为2000-3000m³/min、3000-4000m³/min、4000-5000m³/min、5000-6000m³/min)等典型考题。简答题涉及现代测井技术发展,要求解释"核磁共振测井在碳酸盐岩储层评价中的应用优势"和"地震属性提取中的各向异性校正方法"。论述题则聚焦非常规油气开发,需要对比分析四川盆地致密砂岩与鄂尔多斯盆地页岩气的开发技术差异。
工程案例分析题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2022年考题给出某川东区块三维地质建模数据,要求完成储层参数反演(需说明共轭关系建立方法)、水平井轨迹优化(需结合地质导向技术)、压裂方案设计(需考虑地应力场特征)三个递进式任务。典型错误包括忽略裂缝网络对压裂改造效果的影响,或未正确应用Fekete算法进行井网部署。
前沿技术论述部分强调学科交叉融合,2021年考题要求论述"人工智能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边界",需涵盖机器学习在地震数据解释中的局限性(如小样本学习问题)、数字孪生技术对传统开发方案的颠覆性影响(如动态储量预测精度提升)以及数据安全与算法可解释性矛盾。2023年新增"双碳目标下非常规天然气开发技术经济性评价体系构建"主题,要求建立包含地质甜度、开发成本、碳排放系数的三维评价模型。
备考建议应注重三个维度:一是构建"地质-工程-经济"知识三角,重点掌握岩石力学参数与压裂效果的正相关关系(如杨氏模量与破裂扩展阻力系数);二是强化软件实操能力,熟练运用Eclipse进行储层建模,掌握CMG多相流模拟中毛细管力模型参数设置;三是关注行业动态,近三年真题中智能完井、纳米驱油、CO2-EOR等前沿技术出现频率提升42%。建议建立"真题-文献-项目"三位一体学习体系,通过研读《Nature Energy》2022年刊发的智能油田建设指南,结合川北气田现场施工日志,形成知识转化能力。同时注意时间管理,建议采用"3+2+1"复习法:3个月夯实基础理论,2个月专项突破工程案例,1个月模拟实战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