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大学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近年来在博士研究生培养方面持续优化专业布局,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了以高原特色资源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为特色的学术体系。2023年博士招生目录涵盖12个一级学科和5个专业学位类别,其中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生态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具有显著优势,学科评估结果在第四轮中分别获评B-、B、C-、C+等级,部分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聚焦新能源材料合成、绿色化工工艺开发、功能高分子材料制备三大方向,汇聚了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在内的32名导师团队,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在硅基材料、新型储能器件、生物医用材料领域形成特色,依托国家硅基能源材料科学协同创新中心,与华为、宁德时代等企业共建产学研平台。生态学学科围绕荒漠化防治、湿地生态系统恢复、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向,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自治区级生态定位观测站,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2项。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重点发展人工智能算法、大数据分析、智能物联网技术,与银色世纪、西部云谷等科技企业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2022年新增“智能科学与技术”二级学科博士点。民族学、法学(民族法学)、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等专业学位突出区域特色,民族学博士点在回族文化研究、西夏学等领域具有全国影响力,近三年累计培养民族地区教育管理人才156名。招生计划显示,化学、材料、计算机等理工科专业计划招生65人,民族学、法学等人文社科专业计划招生35人,实行“申请-考核”制与“统考”并行的招生模式,要求申请者具备SCI/EI论文发表或省部级科研项目经历。
学科交叉方面,2023年新增“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大数据分析”等3个交叉学科博士方向,实行跨学科导师组联合培养。培养特色上,实施“导师负责制+学术共同体”管理模式,为每位博士生配备1名学术导师和1名实践导师,提供每年2-3万元津贴和1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就业数据显示,2022届博士毕业生中,32%进入华为、中兴等头部科技企业,28%赴海外高校从事科研工作,42%留任宁夏高校及科研院所,其中6人获评“自治区青年科技拔尖人才”。建议考生重点关注化学工程、材料科学等优势学科,结合宁夏大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研究院”“西部数字经济研究院”等新型科研平台,提前与导师团队对接科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