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与实践路径研究
自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面临新的历史方位。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具体实际、时代特征的深度融合,成为新时代哲学研究的核心命题。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为切入点,结合东北大学哲学学科特色,探讨其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一、理论创新的三重维度
(一)本体论层面的范式转换
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物质第一性原理,在当代中国实践中呈现出新的理论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结合"重要论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天人合一"生态观与"知行合一"实践观的现代阐释。如东北大学哲学系张教授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基因》中指出,"大禹治水"的治理智慧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形成跨时空对话,构建起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哲学基础。
(二)认识论层面的方法论突破
在人工智能与量子计算革命背景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展现出强大生命力。东北大学科技哲学研究中心团队提出的"实践-智能-创新"三维认知模型,将传统实践观拓展至数字实践领域。该模型强调"算法实践"中的主体能动性,通过"数据-算法-价值"的闭环反馈机制,实现技术伦理的哲学自觉。这种创新使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数字经济时代获得新的理论支点。
(三)价值论层面的文明重构
面对价值多元化的全球格局,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通过"人民性"与"主体性"的辩证统一获得新阐释。东北大学哲学系在《新时代人民主体性研究》中提出"实践共同体"概念,将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与马克思的群众史观相结合,构建起覆盖14亿人民的实践价值网络。这种理论创新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哲学支撑,使马克思主义价值论在21世纪焕发新的生机。
二、实践路径的辩证展开
(一)制度建构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在东北大学哲学系的"新型举国体制"研究中得到深化。通过分析"两弹一星"工程与"中国制造2025"的实践逻辑,揭示出"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的哲学根源。这种研究将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拓展至国家治理领域,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制度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二)技术伦理的哲学规约
在人工智能伦理领域,东北大学提出的"技术物化"批判理论具有创新价值。该理论继承马克思"异化劳动"学说,结合技术哲学最新发展,构建起"算法透明-价值嵌入-人本导向"的三重伦理框架。这种研究在《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治理》中提出"技术谦逊"原则,强调技术发展必须遵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根本价值。
(三)全球治理的哲学方案
面对"逆全球化"挑战,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通过东北大学"文明互鉴"研究获得新阐释。通过比较"一带一路"倡议与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异同,提出"新型文明对话"机制。这种理论创新将"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政治主张升华为哲学命题,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
三、哲学意蕴的当代彰显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在东北大学哲学学科建设中取得显著成果。通过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重点研究基地,形成"理论创新-实践验证-国际对话"的良性循环。在2023年国际哲学大会上,该校团队提出的"实践辩证法"理论获得广泛认可,标志着中国哲学话语体系进入世界哲学前沿。
这种理论创新具有三重哲学意蕴:在认识论层面,构建起"传统-现代-未来"的连续性认知框架;在价值论层面,确立"中国-人类"的辩证统一观;在方法论层面,形成"问题导向-实践检验-理论升华"的闭环系统。正如东北大学哲学系主任在《哲学研究》2023年第5期指出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正在创造21世纪哲学发展的新范式。"
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平衡理论创新与传统传承,如何应对数字文明带来的认识论革命,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分析工具。这些问题需要哲学工作者特别是青年学者继续深入探索。东北大学哲学学科通过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研究"跨学科平台,整合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力量,正在这些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将继续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它不仅是理论创新的源泉,更是实践突破的指南。通过持续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检验,中国哲学必将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这既是东北大学哲学人的历史使命,也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