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与历史实践是中共党史党建研究的核心命题。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始终贯穿着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的双向互动。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矛盾论》中系统阐明了认识论和方法论,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哲学基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确立标志着中国革命道路的独立探索。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推动改革开放进入快车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从执政党建设角度深化了党的建设理论。
进入21世纪,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胡锦涛同志科学发展观相继提出,构建了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框架。特别是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为应对全球化挑战提供了中国方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等根本问题,创造性提出"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的核心内容,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升到新高度。
在中共党史研究维度,需要重点把握三个历史周期律的破解路径。延安整风运动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党的肌体净化;改革开放新时期通过真理标准大讨论破除思想禁锢,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实现历史性转折;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以"打虎""拍蝇""猎狐"组合拳破除历史周期律,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六个必须坚持"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推进理论创新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其中"坚持人民至上"与"坚持自我革命"的辩证统一,深刻揭示了党执政规律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规律的本质联系。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强调"政治建设为统领",在具体实践中需要构建"大党建"工作格局。以"两个维护"为最高政治原则,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以"两个确立"为政治自觉,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以"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为基本遵循,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在基层党建方面,"党支部建在连上"的经验传承与新时代"党建+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相结合,形成"红色物业""党建+乡村振兴"等实践样本,推动基层党组织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从学术研究方法论层面,中共党史党建研究应当坚持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统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既要看到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规律的一般性,更要把握中国共产党作为百年大党的特殊性。在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需要将其置于"两个结合"的理论创新框架中,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种理论创新既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超越,也反映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对西方民主理论的突破,更突出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全球治理体系的重构。
当前研究需要关注三个前沿领域:一是数字技术革命对党的建设模式的重构效应,区块链技术在党内监督中的应用探索;二是共同富裕目标下党的群众工作方法创新,如何通过"民生直达"等数字化手段提升执政效能;三是"一带一路"倡议与全球治理变革中中国共产党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构建中国特色国际话语体系。这些研究既需要党史党建理论的指导,又要运用政治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多学科交叉方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范式。
在具体研究路径上,建议采用"纵向历史梳理+横向比较研究+定量分析"的三维研究方法。纵向方面,建立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四史"贯通研究体系,重点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理论突破;横向比较可选取不同时期党的建设制度文本进行历时性比较,如对比延安时期"三三制"政权建设与新时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设计;定量研究可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党内法规文本进行语义挖掘,建立党建理论演进的计量模型。这种立体化研究方法有助于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机理与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