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研究始终围绕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与社会现代化三大核心展开。在福建师范大学近年考博真题中,重点考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性质转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路径以及改革开放前后历史逻辑的连续性三个维度。以厦门开埠后的社会变迁为例,1897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厦门沦为第五个通商口岸,西方资本与本土传统经济的碰撞催生了买办资产阶级的萌芽。这个时期的海关报告显示,厦门进口 machinery(机器)年均增长率达37%,而传统手工业从业人口却从1898年的2.3万锐减至1911年的1.1万,这种结构性矛盾印证了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揭示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征。
在革命道路选择问题上,福建作为红色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践具有特殊价值。闽东苏区1933-1934年土地改革中推行的"抽多补少、抽肥补瘦"政策,与毛泽东在《寻乌调查》中总结的"地主土地所有与农民土地所有之间的矛盾"形成理论呼应。但值得注意的是,1935年中央苏区调整土地政策时,闽西地区因过度强调阶级斗争导致山林纠纷激增,这种教训在当代乡村振兴中仍具警示意义。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强调的"实事求是"原则,实际上是对这种历史经验的理论总结。
现代化进程中的制度创新方面,福建改革开放具有双重突破性。1979年厦门经济特区设立时,其"土地有偿使用"试点与深圳形成差异化竞争,这种制度实验为1992年南方谈话提供了实践样本。从经济特区到自贸试验区的演进轨迹,印证了吴敬琏在《当代中国经济改革》中提出的"渐进式改革"理论。但也要看到,2016年福建自贸区建设初期存在的"政策同质化"问题,暴露出区域协同发展的制度性障碍,这需要从张五常的"制度变迁理论"中寻找解释框架。
在思想文化层面,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实践与当代"海丝"文化创新形成历史呼应。2015年福建提出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既延续了郑和下西洋的开放基因,又注入了数字贸易、海洋经济等新内涵。这种文化创新路径,与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强调的"数目字管理"理念存在内在关联。但需警惕的是,当前存在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如对厦门万石山摩崖石刻价值的片面解读,这要求研究者秉持陈寅恪"二重证据法"的治史原则。
从考博真题的命题趋势看,近年更加强调历史问题的当代阐释。例如2021年真题要求分析"新思想在福建的实践创新",考生需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工作的重要指示,将"生态省"建设与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进行跨时空对话。这种研究范式转变,要求博士生具备将历史经验转化为政策建议的能力,正如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强调的"历史与现实的互动性"。在方法论层面,建议采用"长时段"研究法,将1840-2020年的福建近代史纳入全球白银货币化、东亚贸易网络变迁的大框架中考察,这种宏观视野有助于突破传统区域史研究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