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复旦大学伦理学考博试题呈现出鲜明的理论深度与现实关怀并重的特点,既注重对经典伦理学理论的考察,又强调对当代社会问题的伦理反思。以2021年考题为例,"人工智能的道德责任归属问题"作为核心命题,要求考生在康德义务论与功利主义框架下构建分析模型,同时结合自动驾驶事故案例进行责任主体划分,这种跨时空、跨学科的综合考察模式已成为近年命题新趋势。
在道德哲学基础理论板块,近五年真题重复出现"道德相对主义与普遍主义的边界问题",2020年更创新性地要求考生比较儒家"仁学"与亚里士多德德行伦理学的实践智慧差异。值得关注的是,2022年新增"数字时代的隐私权与集体利益冲突"论述题,要求考生运用罗尔斯正义论中的差异原则进行价值排序,这种将传统伦理理论与数字治理相结合的命题思路,折射出学科前沿的演进方向。
应用伦理领域呈现出显著的时代特征,2023年"基因编辑婴儿的伦理争议"考题要求考生从生命伦理学、科技哲学双重视角展开论证,特别强调对汉斯·约纳斯责任伦理学的创造性运用。此类题目不仅考查考生对《赫尔辛基宣言》等国际伦理准则的掌握程度,更注重分析框架的本土化创新,如将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引入技术伦理评估体系。
备考策略方面,建议考生建立"三维知识架构":纵向梳理从古希腊到当代的伦理学发展脉络,横向整合哲学、法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立体化掌握"理论-案例-方法论"三位一体的分析工具。重点突破以下命题规律:一是经典理论的时代化阐释(如用儒家"天下观"解读全球气候治理);二是新兴技术伦理的跨学科论证(如区块链技术对密尔自由原则的挑战);三是本土伦理资源的现代转化(如将"义利之辨"应用于数字经济)。需特别注意近年真题中频繁出现的"比较伦理学"命题类型,建议系统研读《正义论》《道德形而上学基础》等原著,同时关注《中国伦理学》等核心期刊的前沿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