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内蒙古大学公共政策与社会保障方向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题目呈现出鲜明的区域特色与时代特征,反映出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保障政策研究的学术关注点。在2020-2023年真题中,区域差异性分析占比达43%,乡村振兴与社会保障衔接议题连续五年出现,数字化治理与社会保障创新成为新增考点,政策评估方法论类题目年均增长27%。
关于区域社会保障差异的考题,2021年曾以"比较鄂尔多斯与呼伦贝尔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性差异"为命题,要求考生结合资源型城市转型、边境地区财政能力等要素进行多维分析。2022年升级为"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草原牧区社会保障政策溢出效应测算",强调计量经济学工具的应用。这类题目特别关注边境口岸地区跨境养老、游牧民族社会救助等特殊场景,2023年最新考题涉及"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对呼伦贝尔市社会保障服务供给模式的影响机制",要求考生构建跨国界社会保障协同框架。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社会保障政策与乡村治理的融合成为高频考点。2020年以"驻村第一书记在脱贫攻坚中承担的社会保险扩覆盖职责边界"为题,重点考察基层治理权责匹配问题。2022年真题设计为"蒙古族手工艺传承人社会保障权益保障方案设计",要求考生融合非遗保护、灵活就业保障、文化认同强化等要素。最新考题升级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牧区养老互助保险机制创新",强调数字技术赋能传统社会保障模式的路径探索。
老龄化社会应对策略的命题呈现阶梯式深化特征。2019年以"鄂尔多斯市企业职工退休金替代率下降的归因分析"为初始命题,2021年扩展为"蒙古族老年人口健康老龄化干预体系构建",2023年最终聚焦"呼伦贝尔市阿尔茨海默症照护服务市场化供给模式研究",形成从现象观察到干预机制再到服务供给的完整研究链条。特别注重考察游牧文化与传统家庭养老的冲突调适,如2022年考题涉及"蒙古包养老院运营中的文化适应困境及对策"。
数字化治理与社会保障的交叉创新是近年新增长点。2020年首次出现"大数据在边境地区社会救助精准识别中的应用边界"考题,2021年升级为"基于隐私计算技术的牧区医疗费用跨省结算系统设计",2023年最新考题聚焦"蒙古族语言智能在低保对象动态监测中的伦理风险防范"。这类题目要求考生在技术创新与社会公平、数据安全与文化敏感性之间寻求平衡,特别关注数字鸿沟在民族地区的特殊表现。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政策评估成为重要趋势。2020年以"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对牧民养老保险参保行为影响评估"为命题,2021年扩展为"呼伦湖流域退牧还草工程中的社会保障替代效应研究",2023年最终聚焦"碳中和目标下鄂尔多斯市采煤沉陷区居民社会保障兜底方案优化"。这类题目强调政策评估的生态维度,要求考生构建包含碳汇价值、生态产品转换率等新型指标的评估体系。
考题设计呈现三个显著特征:一是注重政策过程的完整性,从需求评估、方案设计到效果监测形成闭环;二是强调方法论的混合研究取向,要求整合定量分析与质性研究;三是突出边疆治理的特殊性,关注跨境要素流动、民族文化认同、生态安全约束等复合变量。考生需重点掌握空间计量模型、政策仿真模拟、多案例比较分析等工具,同时深入理解《"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国家社会保障"十四五"规划》等政策文本,特别是涉及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特殊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