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创新实践,在新时代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地域特色。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考博真题聚焦边疆民族地区理论实践创新,要求考生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发展脉络,深入剖析新时代理论创新与地方实践的结合路径。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注入新内涵,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边疆治理、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领域形成创新性理论成果。
从理论维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内蒙古的实践呈现"三个结合"的深化发展:一是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相结合,形成"一国两制"下的民族治理范式;二是将生态文明思想与草原生态保护实践相结合,探索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三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蒙古族传统智慧相结合,构建"文化润疆"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融合机制。如内蒙古草原生态保护工程通过建立草畜平衡、轮牧休牧制度,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转化为可操作的制度设计,使天然草场植被覆盖率提升12.6%,验证了理论创新对实践的反向推动作用。
在实践层面,内蒙古大学团队通过田野调查发现,边疆民族地区理论传播存在"三化"现象:理论教育生活化不足导致认知碎片化,跨文化阐释机制缺失造成理解表面化,数字化传播手段运用不充分引发接受代际差。针对这些问题,研究提出"嵌入式理论传播"模式,如在鄂尔多斯建立"马背上的流动课堂",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融入蒙古族长调文化传承;在呼伦贝尔打造"红色牧云"智慧平台,运用VR技术再现"草原英雄"的事迹,使理论传播覆盖率提升至93.7%。
当前研究面临三重挑战:一是边疆地缘政治复杂性与理论话语体系适配性矛盾凸显;二是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平衡中的价值冲突;三是数字时代意识形态安全风险与传统文化传播的张力。对此,建议构建"四维协同"创新机制:建立跨学科理论阐释团队,开发蒙汉双语理论数据库;创新"生态补偿+产业扶持"的可持续发展模型;构建"数字孪生草原"智慧治理系统,实现生态保护实时监测与理论反馈;设立"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专项基金,支持青年学者开展边疆比较研究。
从长远视角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内蒙古的深化实践需要把握"四个统一"原则:坚持政治引领与民族特色统一,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彰显制度优势;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转化统一,将"蒙古马精神"转化为新时代奋斗者精神;坚持传统传承与现代转型统一,实现蒙古族"乌珠慕"传统与现代社区治理的有机衔接;坚持安全底线与发展机遇统一,在维护边疆稳定中培育经济增长极。如锡林郭勒盟通过"草原碳汇交易"机制,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转化为碳汇经济价值,2022年碳汇交易额突破5.3亿元,既守护了生态安全又创造了经济价值,为边疆民族地区发展提供了新范式。
(注:文中数据来源于《内蒙古统计年鉴2023》《中国生态文明报告2022》及课题组调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