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始终围绕国家命运与民族复兴的核心命题展开,其基本问题可概括为现代化路径探索、社会制度转型与思想文化重构三个维度。海南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观察窗口,其历史演进既折射出国家层面的共性规律,又呈现出独特的区域特征。在琼崖革命28年红旗不倒的奇迹中,中国共产党如何突破传统农民革命局限,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热带岛屿社会结构相结合,构建起"农村包围城市"的实践范式,这是理解中国革命道路特殊性的关键切入点。1927年国民党清党后,中共琼崖特委提出的"三三制"土地政策,既不同于井冈山时期的激进没收,也区别于中央苏区的渐进改良,这种因地制宜的制度创新,本质上是对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理论的创造性发展。海南建省办特区的历史经验更具启示意义,1988年国家赋予的14项特殊政策,在实践层面验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可行性,其"先特后改"的渐进路径,为经济特区理论注入了新的实践内涵。当前研究需突破传统线性史观的局限,运用全球史视野审视海南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节点的历史角色,特别是19世纪开埠后中西文化碰撞中形成的"海南学派",其融合中西的学术思想对近现代知识体系重构产生深远影响。在方法论层面,应注重档案文献与口述史料的互证,如琼崖纵队《红色政权建设大纲》手稿与椰乡老区口述记录的交叉印证,既能还原历史细节,又能揭示制度演进的内在逻辑。面对新时代"双循环"战略,海南自贸港建设既是对古代海上贸易传统的现代转化,更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试验场,这种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为基本问题研究提供了鲜活样本。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背景下,如何将海南的实践经验提炼为可推广的制度创新,这要求研究者既要有历史纵深,又要具备战略思维,在历史逻辑与政策逻辑的贯通中寻找学术突破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