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业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考博研究需重点关注学科交叉融合与实证研究能力培养。近年来考试命题呈现两大趋势:一是强调社会学理论与社会工作实务的协同发展,要求考生能够运用社会交换理论解析社区治理困境,或通过生命历程理论设计老年社会工作干预方案;二是注重对"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社会问题研究,如数字经济对劳动关系的重构、乡村振兴中的文化认同危机等新兴议题。
在参考书目方面,《社会学理论》需重点掌握韦伯的科层制理论在基层治理中的应用场景,帕森斯AGIL模型与社会工作服务设计的对应关系,以及布迪厄场域理论对职业声望研究的解释力。而《社会工作的理论》应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理论在社区营造中的实践路径,优势视角理论在残障群体服务中的转化应用,以及社会学习理论对青少年犯罪预防的干预机制。两门学科的核心概念需建立交叉映射,例如将戈夫曼的拟剧理论与社会工作中的个案会是进行类比分析。
研究方法部分要求考生具备混合研究设计能力,既能运用定量方法处理《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等宏观数据,又能开展参与式观察获取质性资料。建议重点关注三角验证法的操作规范,如如何将问卷调查的量化结果与深度访谈的叙事文本进行交叉验证。在论文写作中,需注意理论框架与研究问题的匹配度,避免出现"为理论而理论"的空泛论述。
历年真题分析显示,近五年出现频次超过60%的考点集中在:1)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测量指标体系构建;2)非营利组织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角色定位;3)社会政策执行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例如2021年考题要求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解析社区志愿者动员机制,2022年则侧重评估精准扶贫政策中的文化适应问题。考生应建立"理论-方法-案例"三位一体的知识框架,特别关注《北京社会建设蓝皮书》等本土化研究资料。
答题技巧方面,需注意学术表达的规范性,如将"弱势群体"改为"结构性边缘群体"等精准术语,同时避免过度引用西方理论而忽视本土化创新。建议采用"问题树"分析法解构复杂社会现象,例如将"青年就业困境"分解为教育体系、产业结构、家庭资本、政策调控四个子系统。在论述社会政策时,应结合《北京市"十四五"社会建设规划》等地方文件,体现学术研究与政策实践的衔接能力。
备考过程中需特别关注三个前沿领域:1)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会工作伦理的挑战,如算法歧视与隐私权的平衡;2)人口老龄化催生的新型养老模式,包括时间银行与智慧养老平台的协同发展;3)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灾害社会工作新需求,需掌握危机干预的"韧性社区"构建路径。建议定期研读《中国社会工作》期刊的专题论文,特别是关于"社会工作者专业角色转型"的系列研究。
最后提醒考生注意时间分配策略,在3小时的考试中,理论题(30%)需控制在45分钟内完成,研究方法题(25%)应重点展示设计创新性,案例分析题(45%)要兼顾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建议模拟训练采用"双盲审题"模式,即随机抽取两道不同方向的题目进行交叉训练,有效提升知识迁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