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学校课程与教学论考博研究体系呈现鲜明的学科交叉性与实践导向性,其参考书目构建了从基础理论到前沿探索的完整知识框架。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作为质性研究方法论核心,系统阐释了研究者角色、数据收集与分析逻辑,强调在课程行动研究、教学案例研究等场景中如何通过三角验证确保研究效度。林崇德《教育心理学》则从认知发展、学习动机、元认知等维度构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心理机制模型,其关于"最近发展区"的拓展研究为差异化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撑。
在课程与教学论基础层面,檀传宝《课程与教学论》创新性地提出"文化传递-价值塑造-人格养成"三维课程目标体系,强调课程设计应实现知识习得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刘占兰《教学论基础》通过解构"教学"概念的哲学内涵,构建了包含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的完整理论框架,其提出的"教学相长"动态平衡机制对课堂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指导价值。崔允漷《学科教学论基础》则立足学科核心素养,系统论述了课程内容结构化、教学活动项目化、学习评价表现化的实施路径,与新课标改革方向高度契合。
北师大学者在理论创新中始终注重实践转化,如檀传宝团队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开发"的跨学科研究,将文化基因解码与教学情境创设相结合,形成可复制的课程开发模式。林崇德主持的"教师专业发展心理干预"项目,通过追踪3000名教师成长轨迹,构建了包含12个关键变量的教师发展预测模型。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育技术学院与课程与教学研究所联合开发的"智能教学诊断系统",运用学习分析技术实现教学行为数据可视化,相关成果已应用于北京、上海等地的教师培训工程。
当前研究前沿聚焦于核心素养落地机制、大单元教学实践、跨学科课程整合等领域。曲一线团队提出的"学科大概念统整教学设计"模式,通过建立学科知识图谱实现单元教学结构化重组;檀传宝主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实施效果评估"项目,采用混合研究方法揭示文化认同形成的阶段性特征。值得关注的是,北师大在"教学评一致性"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开发的"逆向教学设计"工具包已在全国28个省份推广应用,其"目标-教学-评价"三位一体的实施框架被写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
考生需特别关注北师大"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组近年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如"新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研究"(22BZD093),该项目构建了包含政策分析、实践探索、理论创新的四位一体研究范式。在备考过程中,建议重点研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评论》近五年刊发的课程与教学专题论文,特别是林崇德、檀传宝、刘占兰等学者的系列研究论文,注意把握学科前沿动态与研究方法创新。同时,应结合"双减"政策、新课标实施等现实问题,深入思考课程论、教学论、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实践转化路径,培养理论建构与问题解决的双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