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科依托地理学A+学科优势,构建了"自然地理过程与生态系统服务"和"资源环境管理"两大核心研究方向。在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参考书目体系呈现"基础理论-前沿领域-交叉学科"的三层递进结构,考生需系统掌握以下知识模块:
第一板块为学科理论基础,重点包括《自然地理学》(第三版)陈述彭、赵英时主编,需深入理解地貌演替、水文循环、土壤形成等核心理论,特别关注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青藏高原生态脆弱性等区域案例;《环境科学概论》(第四版)陈建刚等编著,要求掌握环境系统分析、污染控制技术、环境风险评估等知识框架,重点突破大气污染传输模型、微塑料环境行为等新兴考点。
第二板块聚焦前沿研究领域,《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第二版)张晓等著,需系统梳理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海洋酸化等重大环境问题,结合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最新数据;《生态学原理》(第三版)邬建国著,重点掌握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景观生态规划、生态网络构建等理论方法,需熟练运用InVEST模型进行生态安全格局模拟。
第三板块强调交叉学科融合,《资源环境经济学》(第二版)生态经管研究院编,要求掌握环境外部性内部化、生态补偿机制、绿色金融工具等经济政策工具;《大数据与智慧环境》(科学出版社)赵军等著,需重点突破环境大数据采集、遥感解译、机器学习算法在污染源识别中的应用,熟悉ENVI、ArcGIS Pro等软件操作规范。
备考策略建议采用"三阶递进"模式:第一阶段(1-2个月)完成核心教材精读,建立知识图谱,每日保持2小时专业文献精读;第二阶段(1个月)开展专题突破,针对黄土高原生态修复、碳中和路径设计等北师大重点研究方向进行深度研究;第三阶段(2周)模拟实战训练,近三年真题需完成3轮以上全真模拟,重点提升环境政策分析、生态工程方案设计等实务能力。
特别需要注意2023年新增的"双碳目标下的资源环境协同治理"考核模块,建议关注《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最新数据,研究北师大团队在碳汇计量、固废资源化等领域的前沿成果,如《生态学报》2022年第38卷发表的"城市矿山生态修复技术体系"系列论文。同时加强学术英语能力训练,重点掌握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Ecological Indicators等期刊的文献阅读技巧,近三年目标期刊论文需精读50篇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