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作为国内哲学学科的重要研究基地,其哲学学院在政治哲学、中国哲学及课程与教学论领域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学术传统与跨学科研究范式。在珠海分院的办学实践中,学院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区位优势,将政治哲学研究与中国传统哲学现代转化相结合,同时注重课程与教学论的实证研究与区域教育创新,形成了"理论建构-历史批判-实践转化"三位一体的研究路径。
在政治哲学研究方面,学院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为核心,注重中西比较与当代中国实践的结合。重点推荐《政治哲学导论》(张铭捷,2020)作为基础理论参考,系统梳理了从柏拉图到罗尔斯的政治哲学谱系;同时结合《中国政治哲学的当代阐释》(李猛,2021)探讨儒家"民本"思想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对话可能。针对珠海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实践需求,建议关注《区域治理与政治哲学》(陈健,2022)中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制度创新的案例分析,以及《数字时代的公民教育》(王宁,2023)对智慧城市建设中公民权利问题的探讨。
中国哲学研究方面,学院强调"传统经典的现代诠释"与"哲学智慧的教育转化"双重维度。重点参考《儒家心性学说的教育意涵》(赵敦华,2019)解析宋明理学对现代教育伦理的启示,同时推荐《道家教育思想与当代生命教育》(陈来,2021)探讨珠海特色海洋文化中的生态哲学资源。对于珠海校区而言,《南粤文化中的哲学传统与课程开发》(黄光国,2022)提供了在地化哲学教育资源整合的范例,而《比较哲学视域下的课程伦理》(冯友兰,2018)则从跨文化视角审视基础教育改革。
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凸显"哲学基础-教育实践-技术赋能"的融合创新。基础理论方面,《课程哲学导论》(张华,2020)系统构建了课程设计的本体论框架,而《教学论批判与重建》(钟启泉,2019)提出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模型。针对珠海校区特点,推荐《跨文化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顾明远,2021)分析粤港澳多元文化碰撞中的课程整合策略,以及《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学论重构》(李希贵,2022)探讨智慧教育背景下教师角色的哲学转向。特别需要关注《珠海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哲学教育创新》(珠海校区报告,2023)中提出的"哲学+专业+区域"三位一体培养方案。
在参考书写策略上,建议考生采用"理论溯源-比较分析-实践验证"的递进结构:首先通过《政治哲学经典文本选读》(吴国盛,2021)等工具书建立理论坐标系,继而运用《比较政治哲学研究方法》(刘训练,2020)开展中西范式对话,最后以《珠海基础教育调研报告》(2022-2023)等实证材料检验理论假设。同时需注意把握三个关键维度:一是政治哲学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对接,二是中国哲学资源在课程思政中的转化路径,三是珠海校区在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协同发展中的创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