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考博初试资料的核心在于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脉络与深层逻辑。中国近现代史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起点,至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终点,其本质是中华民族在救亡图存、民族复兴过程中,如何应对西方冲击、重构社会制度、探索发展道路的历史进程。研究这一领域需重点聚焦三大基本问题: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与革命道路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逻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创新。
在历史背景与核心矛盾层面,必须明确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双重属性。1840-1949年间,中国既遭受帝国主义列强政治、经济、文化侵略,又保留传统农业经济基础和宗法制度残余,这种畸形的社会结构导致革命任务具有双重性:既要反帝实现民族独立,又要反封建完成社会革命。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揭示的"两步走"战略,正是对这一基本矛盾的精准回应。研究需结合《时局图》《南京条约》等原始史料,分析清政府"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实质,以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改革尝试的局限性。
关键事件与转折点分析应突出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太平天国运动虽败但动摇了清王朝统治根基,甲午战败催生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终结帝制却未能完成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开启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些重大事件构成中国近现代史螺旋上升的轨迹。特别是1921年建党与1949年建国的历史性连接,需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角度阐释:中国共产党如何通过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独特道路,解决近代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
人物作用与思想演变研究需注重群体与个体的互动关系。从林则徐"睁眼看世界"到严复翻译《天演论》,从孙中山"三民主义"到毛泽东思想形成,思想家的理论创新始终与时代需求同频共振。重点分析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如何系统回答革命性质、革命阶段、革命动力等基本问题,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如何突破教条主义束缚,习近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怎样继承与发展党的理论创新传统。
历史经验与当代启示部分应建立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机制。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历史表明,独立自主是民族复兴的根本保证,改革创新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人民主体地位是执政兴国的根本立场。研究需结合"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当代实践,论证中国共产党如何将历史经验转化为治国理政的实践智慧。特别是福建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和两岸交流窗口的特殊地位,需深入探讨"一国两制"在台海问题中的实践路径。
在方法论层面,建议采用"长时段"与"大历史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1840-2020年间中国GDP总量增长、工业化进程、社会结构变迁等长周期数据,揭示现代化道路的内在规律。同时运用比较研究法,横向对比同期日本明治维新、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等亚洲国家转型案例,纵向比较中国不同历史阶段改革措施,增强研究的学术深度。考博论文应注重理论建构,避免陷入事件罗列,重点论证中国近现代史如何为理解当代中国提供历史合法性依据,为解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提供历史镜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