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医科大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考博初试聚焦于公共卫生学科前沿理论与实践应用能力考察,考试内容涵盖劳动卫生学、环境卫生学两大核心模块。劳动卫生学重点考察职业危害因素识别与防控体系构建,包括化学毒物、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等职业危害的剂量-效应关系,以及个体防护装备选择与职业健康监护流程设计。近年真题显示,职业性尘肺病防治技术路线、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方法成为高频考点,需结合GBZ 1-2019《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标准进行论述。
环境卫生学部分着重考查环境监测技术体系与环境治理创新,重点掌握大气污染源解析方法(包括扩散模型与机器学习应用)、水环境质量评价参数(如生物毒性指标与营养盐平衡分析)、固体废物资源化技术路线。2023年新增"新污染物治理"专题,要求考生阐述微塑料迁移规律及药物残留环境行为研究进展。考生需关注《生态环境监测条例》等最新政策法规,特别是福建省"清新福建"生态工程实施成效评估相关内容。
考试题型采用"3+1"模式:专业基础课(80分)包含名词解释(20%)、简答题(40%)、论述题(40%),专业综合课(100分)设置案例分析(60%)与实验设计(40%)。近五年数据显示,环境风险评价报告编制(占比15%)与职业健康档案数字化管理(占比12%)连续五年进入论述题范围,建议考生重点掌握HJ 910-2021《环境风险评估技术导则》应用要点。
备考策略建议分三阶段实施:基础阶段(3-6个月)系统梳理《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第8版)与《环境医学》(第7版)核心章节,完成配套习题300道以上;强化阶段(2个月)聚焦福建省环境问题特征(如厦门港船舶污染物处理、福州大气复合污染成因),精研近五年福建省生态环境厅公报数据;冲刺阶段(1个月)进行全真模拟,特别注意将宁德时代锂电池生产职业卫生、平潭岛生态修复工程等地方案例融入答题框架。推荐使用"知网-万方"数据库检索近三年该领域福建省高校发表的高被引论文作为补充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