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创建于1952年,是新中国林业高等教育的奠基者,也是国家"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建设高校。学校由学院路校区和沙河校区组成,总占地面积732公顷,在北京市海淀区拥有完整的本硕博培养体系,沙河校区作为新校区承担着国际联合办学和未来发展规划。作为我国唯一以林科为特色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在"双一流"建设学科中拥有林学A+学科,生态学、森林保护学、生物学等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形成了"林草园艺、生态环保、园林建筑、食品材料"四大学科群协同发展的格局。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构建了"新工科+新农科"融合培养体系,2023年本科招生录取线在北京市属高校中位列前五,其中林学专业(含生态学方向)在专业类排名中连续五年位居全国第一。近五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其中到国家重点领域就业比例达63%,在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保护修复、碳汇交易等新兴领域形成特色就业方向。2022届毕业生中,选择投身生态保护、环保科技、乡村振兴等战略领域的人数占比达41.7%,超过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相关比例。
科研实力方面,学校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森林植物生态学、林业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承担了"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林业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专项等重大课题。在塞罕坝林场建立的首个高校生态定位观测站,连续40年监测数据支撑了北方森林生态系统碳汇模型构建;与中科院联合研发的"松材线虫病智能监测系统"已在全国28个省份推广应用,累计挽回经济损失超50亿元。2023年学校牵头制定的《森林生态修复技术规程》成为行业标准,在雄安新区、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工程中推广应用。
社会服务领域,学校深度参与国家重大战略。2019年入选首批"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在荒漠化防治领域培养出12位省部级科技特派员;与内蒙古、新疆等省区共建的"绿色产业研究院",近三年转化专利技术127项,带动当地林下经济产值增长300%。在疫情防控中,林学院团队研发的"植物源广谱抗病毒物质"获国家发明专利,被纳入《新冠肺炎康复膳食指导手册》。2023年学校启动"全球林业人才计划",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共建的"亚太地区林业干部培训中心"已培养来自42个国家的专业人才。
校园文化塑造方面,学校形成了"知山知水,树木树人"的育人理念,每年举办的"中国林业学术周"吸引全球500余所高校参与。2022年建成的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大楼内,"钱正英院士林"与"王战军院士林"成为师生精神地标。在创新创业教育中,"青苗林创客空间"孵化出"森呼吸空气净化材料""智慧园林养护机器人"等37个科技企业,其中"绿源生物"公司开发的菌草协同固氮技术已在中科院亚热带所基地实现千亩规模应用。
面向"双碳"战略,学校正在建设"碳中和研究院",整合林草碳汇、建筑节能、交通减排等跨学科资源,与北京国际交易所共建碳普惠平台。2024年新启用的"林业遥感与智能装备实验室"配备全球首台套"无人机森林碳监测系统",可实现对1平方公里森林的分钟级碳储量动态监测。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上,试点"本硕博贯通培养+企业双导师制",与中林集团、北京绿化委员会等共建12个现代产业学院,将塞罕坝林场、国家植物园等32个实践基地纳入第二课堂学分体系。
学校始终秉承"建设美丽中国"的使命担当,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贡献突出。2023年发布的《中国森林资源生态效益评估报告》显示,学校参与的"三北防护林工程"生态效益提升项目使区域森林覆盖率提高8.7%,每年固碳量达1200万吨。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林业工程学科团队研发的"超长寿命耐腐蚀防腐木"技术,将红木使用寿命从50年延长至200年,相关成果获2023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面向未来,学校正筹建"全球林业创新中心",计划在2030年前建成集教学、科研、示范、推广于一体的林业领域"达沃斯"平台,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