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学诉讼法学研究以刑事诉讼法学为核心,依托法学院学科积淀与海南自贸港法治建设需求,形成了"理论建构-制度创新-实践应用"三位一体的研究特色。李浩教授团队长期聚焦刑事诉讼中的证据规则与程序公正问题,张保生教授注重比较法视野下的诉讼制度本土化研究,陈光中先生开创的刑事诉讼法学理论体系在海南学者中得到传承与发展。2023年考博初试资料显示,专业基础课考核重点包括诉讼法与实体法关系、程序正义与实体真实的平衡机制、当事人主义与职权主义的比较等基础理论,专业课则深度考察自贸港背景下刑事诉讼制度创新、数字证据审查规则、公益诉讼程序优化等前沿议题。
复习备考需把握三个维度:其一,系统梳理《刑事诉讼法》修订要点,重点掌握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速裁程序适用条件、庭前会议制度等实务模块,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刑事诉讼法〉的解释》进行专项训练;其二,关注海南大学诉讼法学团队近年成果,特别是李浩教授《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研究》、张保生教授《比较刑事诉讼法》等专著中的创新观点,近三年在《中国法学》《法学研究》发表的12篇相关论文需重点研读;其三,强化案例分析能力,近五年考题中程序违法认定、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适用等实务问题占比达65%,建议收集自贸港建设中的新型案件(如离岛免税购物纠纷、跨境数据取证案件)进行模拟推演。
考试趋势呈现两大特征:一是跨学科融合度提升,要求考生结合海南自贸港"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政策分析刑事诉讼管辖权、涉外证据效力等制度衔接问题;二是技术赋能诉讼导向明显,2024年新增考点涉及区块链存证、人工智能辅助量刑建议等数字化工具在诉讼程序中的规制路径。备考者应建立"制度-技术-政策"三维知识框架,例如研究RCEP框架下刑事司法协助与海南国际仲裁院诉讼程序衔接,或探讨数字货币交易案件中的电子证据认证标准,此类复合型问题在模拟面试中已出现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