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产业经济学考博初试以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前沿研究能力为核心考核目标,其考试范围覆盖产业组织理论、市场结构分析、反垄断政策、产业演化规律、创新经济与战略管理等领域。考生需系统掌握产业经济学经典模型(如SCP范式、博弈论模型、演化经济学框架)的数学推导与经济学解释,同时注重结合中国本土案例(如平台经济监管、产业链升级、区域产业集群)进行实证分析。
理论部分重点考察对产业集中度测度方法(HHI指数、罗氏指数)、价格共谋识别、进入壁垒形成机制、技术创新扩散路径等核心概念的辨析能力。近五年真题中,约35%的论述题涉及数字经济对传统产业组织形态的冲击,要求考生运用网络效应、双边市场理论、数据要素产权等新理论工具进行论证。例如2022年考题要求分析"直播电商平台对农产品供应链的重构效应",需综合运用双边市场定价策略、平台治理机制与农产品流通成本降低的实证关联。
实证分析模块强调计量经济学工具在产业经济研究中的应用,重点包括:面板数据模型(固定效应/随机效应)的设定原则与检验方法;空间计量经济学在区域产业政策评估中的运用;双重差分法(DID)对政策效果评估的适用条件。需特别注意处理内生性问题时的工具变量选取技巧,如2019年考题中关于"税收优惠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分析,要求构建包含企业异质性、行业技术密集度等控制变量的DID模型。
政策分析部分侧重对国家战略与地方产业规划的解读能力,需熟练运用产业政策工具包(税收激励、补贴机制、市场准入限制)进行效果评估。2023年新增考核维度涉及"双碳目标下的绿色产业组织创新",要求结合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与清洁技术扩散理论,设计新能源产业链的协同发展路径。考生应建立"政策文本-产业实践-经济效应"的三维分析框架,例如对《"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数据要素×"战略的产业适配性进行SWOT分析。
备考建议方面,需构建"三维知识体系":纵向贯穿产业经济学发展脉络(从马歇尔到新结构经济学),横向整合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工具,立体化拓展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新兴领域知识。推荐采用"真题驱动+文献精读+案例研讨"的复合学习模式,重点研读黄群慧《中国制造2025与产业经济学》、张军《产业政策与经济理论》等专著,同时关注《产业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近三年关于平台经济、产业链韧性的核心论文。
答题技巧强调"理论深度+政策敏感度"的平衡,论述题需遵循"问题界定-理论框架-实证支撑-政策建议"的四段式结构。计算题注重经济模型的实际应用,如2021年关于"Oligopoly市场中的价格竞争均衡求解"考题,要求在给定企业成本函数与市场需求曲线条件下,推导古诺模型与伯特兰模型的均衡差异。建议建立"错题归因"机制,针对高频失分点(如空间计量模型误设、政策评估内生性处理不当)进行专项突破。
最后需特别关注考博面试与初试的衔接性,在作答开放性试题时(如"如何设计适应新型举国体制的产业政策体系"),应体现对国家重大战略的深刻理解,结合产业经济学理论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同时展现跨学科研究潜力(如产业经济学与科技创新管理、制度经济学理论的交叉创新)。建议考生组建3-5人的备考小组,定期开展模拟答辩与文献研讨,通过"理论推演-案例验证-政策仿真"的闭环训练,全面提升学术素养与问题解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