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需重点掌握林木遗传育种学中的杂交育种技术体系、诱变育种原理及方法,以及数量遗传学中遗传方差分析、遗传进度计算等核心理论。森林培育学应深入理解近自然林培育技术规程、混交林经营模式与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关系,森林经理学需熟练运用林分生长模型(如Coffin-Meyer模型)进行森林资源监测与可持续经营规划。园林植物学重点考察观赏植物分类系统、繁殖技术(嫁接、组培)及抗逆性调控机制,需结合《园林植物学》第4版(王烈钧主编)与《植物生理学》中光合作用、激素调控章节进行系统复习。
考试题型包含名词解释(如"单倍体育种"、"林窗效应")、简答题(如"简述混交林经营的三要素")、论述题(如"从遗传多样性角度分析种质资源库建设必要性")及综合应用题(如"设计杨树良种选育技术路线")。近五年真题显示,林木遗传育种方向占比35%,其中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基因编辑技术应用类题目出现频率达60%;森林培育与经理学方向侧重近自然林经营、森林健康经营等政策导向内容,2022年新增"双碳目标下的森林碳汇提升技术"案例分析题;园林植物学注重植物造景应用,2023年考题涉及"垂直绿化植物筛选标准"与"古树名木复壮技术"。
备考建议采用"三阶递进法":基础阶段(3-6个月)完成教材精读与知识图谱构建,强化阶段(2个月)通过历年真题训练提升解题速度,冲刺阶段(1个月)模拟考试环境进行查漏补缺。特别要注意《林木遗传育种学》(邓秀新主编)第2版第8章"分子辅助育种"与《森林经理学》(李景文主编)第5章"全周期经营"的更新内容。建议关注学院官网发布的"导师组研究方向动态",例如2023年重点招生的"林木抗逆遗传改良"与"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等方向,相关文献阅读量需达到30篇以上。最后阶段应重点准备英文文献翻译(如《New Phytologist》近三年森林遗传育种相关论文)及专业英语写作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