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考博初试体系以学科交叉性和前沿技术融合为特色,其考试内容覆盖地球物理探测、遥感技术、地球物理反演与信息处理三大核心领域。根据近五年(2019-2023)真题分析,专业课笔试《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综合考试》占比60%,考试时长180分钟,总分为150分,题型包含选择、填空、简答、论述及综合应用五大类。
考试重点聚焦于三大模块:其一,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电磁法、地震法、重力法)的理论基础与参数计算,要求掌握测井曲线解释、反演算法(如 Occam 逆算法、机器学习反演)及典型工程案例;其二,遥感技术体系(光学遥感、雷达遥感、高光谱遥感)的成像原理与信息提取,需重点理解多时相遥感数据融合、主成分分析(PCA)及深度学习在遥感分类中的应用;其三,地球物理反演与信息处理技术,涉及正反演理论对比、贝叶斯反演方法、三维建模软件(如 Petrel)操作及不确定性分析。
参考书目《地球物理勘探原理与方法》(赵文智主编)和《遥感导论》(李德仁院士著)为必考内容,近三年真题中约35%的考点直接对应教材图表与公式推导。例如2022年简答题要求推导电磁法频率域反演公式,2021年论述题涉及高光谱遥感在油气勘探中的信息解混技术。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新增交叉学科题目,要求结合人工智能与地球物理反演设计端到端(end-to-end)智能解释系统。
备考策略建议采用"三阶段递进式"复习:基础阶段(3-6个月)系统梳理教材知识框架,建立"理论-方法-应用"三维笔记体系;强化阶段(2-3个月)通过历年真题训练(建议至少完成5年真题模拟),重点突破综合应用题(占比28%),掌握典型工程案例的解题模板;冲刺阶段(1个月)进行全真模考并分析错题,针对高频失分点(如反演参数敏感性分析、遥感影像分类精度评估)进行专项强化。
面试环节(占比30%)注重学术潜力的评估,2023年录取数据显示,具有跨学科研究经历(如地质+计算机复合背景)的考生面试通过率提升42%。建议提前准备研究计划书,重点展示在地球物理大数据分析、遥感智能解译、多源信息融合等方向的前沿探索,同时需熟练掌握MATLAB/Python编程(相关代码在面试中占比达25%)。英语测试(占比10%)侧重专业文献阅读与学术表达,近三年真题中60%的阅读材料来自SCI一区期刊(如Geophysics、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特别提示:2024年考试将新增"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前沿技术"科目,建议关注以下热点方向:①基于量子计算的地壳成像技术;②无人机集群在分布式电磁探测中的应用;③基于Transformer架构的遥感影像智能解译模型。考生需在复习周期内预留20%时间跟踪知网、IEEE Xplore等平台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参与"全国地球探测技术学术论坛"等学术活动积累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