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集成电路工程专业考博初试主要考察对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及系统集成的综合理解,初试通常包含专业课笔试和综合面试两部分。专业课笔试科目为《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827),重点考察半导体物理基础、集成电路设计流程、模拟/数字集成电路原理、EDA工具应用等内容。参考书目包括清华大学出版社《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第2版,作者:王卫东)和机械工业出版社《半导体器件物理》(作者:施敏),建议结合《CMOS集成电路设计——基于验证的方法》(作者:Weste)进行拓展学习。
专业课复习需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1-2个月)系统梳理半导体物理、器件结构、工艺流程等基础理论,重点掌握MOSFET工作原理、CMOS电路设计原则及SPICE仿真方法;第二阶段(2-3个月)聚焦数字/模拟集成电路设计,研究典型电路如运算放大器、锁相环、数字信号处理器等的设计方法,熟练使用Cadence/VHDL/Verilog完成简单电路设计;第三阶段(1个月)集中突破高频考点,包括集成电路封装技术、低功耗设计、EDA工具链(Synopsys/Mentor)操作流程及近三年真题训练。
面试环节注重科研潜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评估,常涉及以下方向:1)研究计划深度(需结合微纳电子器件、智能芯片、EDA自动化等前沿领域,展示技术路线图与创新点);2)项目经历剖析(重点分析参与过的集成电路项目中的技术难点、解决方案及个人贡献);3)专业热点追踪(如Chiplet技术、存算一体架构、RISC-V开源指令集等);4)英语听说能力(需准备专业英语文献精读与学术汇报)。
建议考生提前联系报考导师,获取针对性复习建议。注意关注吉林大学微电子学院官网发布的最新招生简章,确认考试大纲是否有更新(如2023年新增对AI加速器设计方向的考核)。模拟面试可采用"3+X"模式:3分钟研究计划陈述+5分钟导师提问+自由讨论,建议使用Zoom进行全流程录像复盘。最后阶段(考前1个月)应重点突破《集成电路制造工艺》(作者:王志华)中光刻、刻蚀、薄膜沉积等制造工艺章节,该部分在近年真题中占比提升至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