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大学作为中国民族高等教育的代表性院校,其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体系充分彰显了"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立足民族地区发展"的办学定位。2023年公布的招生目录显示,该校在保持传统优势学科的基础上,持续深化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了以民族学为龙头、多学科协同发展的博士教育格局。具体而言,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设民族理论与政策、民族历史、民族语言文学、民族艺术等方向,其中跨境民族研究、壮学、东盟民族文化研究等方向拥有国家社科基金重点研究基地支撑,与东南亚十国高校建立了联合培养机制。
在区域国别研究领域,学校构建了"东盟学"特色平台,涵盖东南亚语言文化、东南亚经济与政治、东南亚宗教文化等博士方向,特别注重与澜湄国家合作研究。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博士点创新设置"壮泰语言接触研究""跨境民族史诗保护"等特色方向,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的区位优势,形成了"语言—文化—经贸"三维研究体系。值得注意的是,生态学博士点增设"喀斯特地区民族生态适应"方向,将传统生态保护与民族文化传承相结合,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地保护项目形成深度合作。
交叉学科建设方面,公共管理学科与民族学、社会学协同发展,设立"民族地区社会治理""跨境公共卫生治理"等交叉方向,研究成果被纳入国家边疆治理白皮书。国际关系学科新增"中国—东盟数字丝绸之路研究"方向,与华为、字节跳动等企业共建数字人文实验室。招生政策上实施"导师组+学科群"培养模式,要求跨学科申请者提交不少于3位合作导师的联合培养协议,特别鼓励具有民族地区基层工作经历的申请者报考。
值得关注的是,学校创新性设置"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专项博士奖学金,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的申请者实行优先录取。在考核机制上,除常规笔试面试外,新增"民族田野调查能力"专项考核,要求申请者提交至少2万字民族志研究手稿。就业质量报告显示,2022届博士毕业生中,35%进入中央民族大学等"双一流"高校任教,28%服务于国家民委、外交部等部委,19%参与"一带一路"人文交流项目,就业地域分布呈现"两极化"特征,既向粤港澳大湾区集聚,也向沿边民族地区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