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软件工程电子信息考博考试以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为特点,重点考察考生对软件工程方法论、系统架构设计、人工智能与软件工程交叉领域的前沿技术以及科研创新能力。考试科目包含专业基础课(8201软件工程与人工智能)、综合应用课(8202软件系统设计与实现)和研究计划(8203),总分600分,考试时间持续4小时。
在专业基础课中,历年真题围绕软件工程生命周期展开,要求考生阐述需求分析阶段的UML建模方法、软件架构设计中的分层模式与微服务架构对比,以及DevOps流程的自动化部署方案。值得关注的是近三年新增的AI辅助开发模块,重点考察机器学习算法在代码生成、测试用例自动生成等场景的应用,典型题目如"基于Transformer的代码补全技术如何解决软件维护阶段的缺陷修复效率问题"。综合应用课侧重实际项目设计,常以电商系统或智慧城市平台为背景,要求考生完成技术选型论证,包括微服务框架(Spring Cloud/Dubbo)、数据库分库分表策略、容器化部署方案(Docker/K8s)等核心环节的详细设计,2022年考题中特别强调云原生架构与Serverless技术的融合应用。
研究计划写作是区分度的核心环节,命题组注重考察考生的问题定义能力与技术创新性。近五年真题中,83%的题目涉及软件工程与人工智能的交叉领域,典型命题方向包括:"基于知识图谱的软件需求演化预测模型研究"(2021)、"多模态大模型驱动的智能测试系统构建"(2023)。考生需重点掌握开题报告的规范结构,特别是技术路线图的设计要体现创新性(如引入联邦学习解决数据隐私问题)与可行性(实验设计需包含基线模型对比)。在答题策略上,建议采用"问题牵引式"写作框架:首先通过文献综述指出现有技术瓶颈,继而提出融合多学科的方法论,最后设计可量化的评估指标。
算法设计题作为压轴环节,近年呈现"软硬结合"趋势。2023年考题要求设计分布式系统的共识算法,需同时考虑拜占庭容错模型、Raft算法优化以及硬件加速方案(如GPU并行计算)。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具备跨学科知识储备,例如理解共识算法的时延-吞吐量权衡关系,并结合具体场景进行改进设计。备考时应重点掌握分布式系统核心算法(Paxos、ZAB)、区块链共识机制、以及分布式事务的CAP定理应用,同时关注ACM/IEEE最新论文中的创新方案。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需建立"三维知识体系":纵向深入掌握软件工程领域(如SEMAT、CMMI、ISO/IEC 25010标准),横向拓展人工智能技术栈(TensorFlow/PyTorch框架、NLP/CV基础算法),立体化构建系统设计能力(DDD、Clean Architecture实践)。特别要注意近三年软件工程与量子计算、边缘计算等新兴技术的结合趋势,例如在2024年模拟题中出现的"量子安全加密算法在软件供应链安全防护中的应用"论述题。建议通过"真题拆解-框架重构-交叉验证"的三步法进行复习:首先精析近五年真题考点分布,继而构建知识图谱中的关联关系,最后通过交叉学科论文(如IEEE Transactions on Software Engineering)验证理论深度。考试现场需严格遵循时间分配策略,研究计划写作建议控制在60分钟内完成,预留15分钟进行格式校对与逻辑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