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在社会工作、社会保障、社会学和科学技术哲学四个方向上的命题呈现出鲜明的学科交叉特征和时代性导向。以2020-2023年真题分析为例,社会工作方向重点考察了"社会工作的价值基础与伦理困境"(2021年真题),要求考生结合罗尔斯正义论与儒家伦理进行跨文化比较,并引用郑功成关于社会保障与社会治理协同发展的观点进行论证。社会保障方向连续三年涉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机制"(2021)、"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国际比较"(2022)和"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养老政策评估"(2023)等实务议题,强调运用社会政策分析框架(陈振明,2018)进行多维度论证,2023年真题更创新性地要求结合数字技术进行政策模拟设计。
社会学方向注重理论深度与社会现实的结合,2020年"风险社会的理论嬗变"真题要求系统梳理贝克(Ulrich Beck)的三重现代性理论,并对比分析国内"社会心态蓝皮书"数据;2022年"城市更新的社会冲突调解"题目创新性地引入福柯(Michel Foucault)的治理术理论,要求考生构建包含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的三元调解模型。科学技术哲学方向则凸显前沿性,2021年"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的哲学基础"真题要求考生综合哈贝马斯交往理性理论(1981)与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1942),设计符合中国国情的算法治理方案;2023年"基因编辑技术的社会接受度"题目创新性地要求运用技术接受模型(TAM)和生命伦理学四原则(Beauchamp & Childress,1979)进行交叉分析。
从命题趋势可见,四大学科呈现三大融合特征:一是理论工具的跨学科整合,如社会保障方向2022年真题要求将社会投资理论(Social Investment Theory)与社会资本理论(Social Capital Theory)应用于新市民社会保障政策设计;二是研究方法的创新应用,2023年社会学真题要求运用混合研究方法(Mixed Methods)分析城市社区微更新项目;三是现实问题的技术赋能,社会工作方向2021年真题引入区块链技术设计慈善捐赠追溯系统,科学技术哲学方向2022年真题要求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评估自动驾驶伦理决策模型。
备考建议应聚焦三个维度:第一,构建"核心理论+交叉工具+政策实践"的知识图谱,重点掌握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福柯治理术理论、技术接受模型(TAM)等跨学科工具;第二,强化政策文本分析能力,建议系统研读《"十四五"社会服务发展规划》《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等最新政策文件;第三,提升实证研究素养,掌握NVivo12、Stata17等分析工具,关注《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等期刊的实证分析方法。考生需特别注意2023年新增的"数字技术对社会工作方法的重构"专题,建议结合元宇宙、生成式AI等前沿技术进行创新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