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文学院戏剧与影视艺术学中国史与世界史考博真题分析显示,近年来考试命题呈现鲜明的学科交叉性与理论实践结合趋势。中国史部分注重电影发展史与文学、艺术理论的融合,2021年曾以"中国无声电影时期(1897-1937)对西方电影美学的本土化改造"为题,要求考生结合《神女》《劳工之爱情》等具体影片,分析梅雪村、郑正秋等导演的创作如何突破好莱坞叙事模式,形成具有东方美学特质的影像语言。2022年新增"新中国十七年电影中的意识形态表达与大众文化接受"考点,需从《白毛女》《林海雪原》等经典文本切入,探讨政治叙事与民间记忆的互动关系。
世界史方向则强化比较研究与跨文化视角,2020年真题"好莱坞电影工业体系与欧洲艺术电影运动(1920-1960)的共生与博弈"要求考生对比斯坦利·库布里克与费里尼的创作路径,分析制片厂制度与作者电影理念的冲突与调和。2023年考题"亚洲电影新浪潮(1960-1980)中的女性形象重构"则聚焦日本小津安二郎《东京物语》、印度希拉尼《抛却》等作品,考察考生对东方主义叙事与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应用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近三年真题均出现"数字技术对电影史研究范式重构"的命题趋势,2022年要求考生以"4K修复技术对1950年代中国电影历史认知的改写"为题,结合《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修复案例,论述技术媒介与历史记忆的互文关系。备考需建立"技术-艺术-文化"三维分析框架,重点掌握数字人文、影视档案学等交叉学科知识。
理论联系实际成为命题新动向,2021年世界史真题要求考生"基于流媒体平台数据,分析Netflix《鱿鱼游戏》对韩国社会文化形象的全球传播机制",需综合运用传播学4C理论、文化折扣理论进行实证研究。中国史部分2023年新增"短视频创作中的非遗影像转化研究",要求考生以《唐宫夜宴》《洛神水赋》为例,探讨新媒体语境下传统文化符号的当代演绎路径。
建议考生构建"时间轴+理论谱系+案例库"三位一体复习体系:纵向梳理中国电影从默片到流媒体的技术演进脉络,横向整合接受美学、文化研究、数字人文等理论工具,建立包含200部核心影片、50个关键导演、30个理论流派的动态知识图谱。同时关注《当代电影》《电影艺术》等核心期刊近五年文献,特别是关于"电影人类学""媒介考古学"等新兴领域的学术争鸣,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学术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