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的本体论困境与当代突围始终是学科发展的核心命题。在二十世纪末以降的文化场域中,技术媒介的指数级扩张与后现代性思潮的持续发酵,使得文艺学面临前所未有的范式挑战。这种挑战既体现为传统理论工具的解释力衰减,更折射出人文知识体系在全球化与数字化冲击下的价值重构需求。当抖音短视频的算法逻辑解构经典叙事,当人工智能生成文本挑战人类创作主体性,文艺学亟需在理论维度上实现自我革新。
从本体论层面考察,文艺学始终与哲学保持着深刻的互文关系。海德格尔"诗意的栖居"理论揭示了艺术对存在本质的揭示功能,而伽达默尔"视域融合"说则重构了审美经验的时间性维度。这种哲学维度的介入使文艺学超越经验描述,触及人类生存的根本问题。但当代技术哲学的发展暴露出传统本体论的解释盲区:当ChatGPT能够生成具有情感张力的文学文本,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创作主体"这一核心概念。法国哲学家斯蒂格勒的技术批判理论指出,数字技术的对象化过程正在制造新型"器官外包",这要求文艺学建立新的主体性范式。
现代性批判理论为审视技术媒介提供了重要工具。阿多诺与霍克海默在《启蒙辩证法》中揭示的技术理性异化机制,在数字时代获得了更尖锐的表现形式。社交媒体平台通过用户画像实现精准内容推送,这种"算法暴政"实质上是将阿多诺批判的"文化工业"逻辑推向极致。但技术决定论的解释路径存在根本局限: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研究表明,算法推荐系统的偏好形成与用户反馈存在双向建构关系。这提示我们需超越单向度的技术批判,转而考察技术-人文的共生机制。
性别视角的引入为文艺批评开辟了新维度。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表演理论成功解构了传统身份认同的稳定性,却在跨文化应用中遭遇理论张力。中国戏曲中的"青衣"行当既包含性别气质的建构,也承载着宗法伦理的规训,这种文化特异性要求批评理论保持必要的开放性。复旦大学性别研究所的实证研究表明,短视频平台中的女性用户通过"人设打造"实践着数字时代的性别协商,这种微观实践既验证了巴特勒的理论框架,也暴露出其文化普适性的理论缺陷。
比较文学视域下的跨文化研究凸显出理论创新的必要性。宇文所安提出的"中国文学中的古罗马"研究范式,成功架起了东西方文学的对话通道,但其"跨文化"方法论仍存在西方中心主义倾向。中国学者提出的"新跨文化批评"主张,强调在文明对话中建立平等的理论对话机制。以《红楼梦》与《百年孤独》的比较为例,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古典小说的志怪传统在叙事策略上存在深层对话,这种比较需要超越简单的形式模仿分析,深入探讨不同文明对"现实"的不同建构方式。
技术人文主义的兴起为学科转型提供了新可能。MIT媒体实验室的"学习 machines"项目证明,AI算法与人文研究的结合能够产生知识增量。当机器学习模型分析《全唐诗》的意象分布,不仅揭示了古典诗歌的审美规律,更意外发现了安史之乱对诗歌意象系统的结构性影响。这种研究突破传统文本细读的局限,要求文艺学建立数字人文方法论体系。但算法黑箱带来的解释权问题同样严峻:斯坦福大学语料库研究显示,主流算法对少数族裔语言的编码存在系统性偏差,这警示技术人文主义必须建立伦理审查机制。
在全球化与在地化的张力中,文艺学的中国道路亟待探索。王德威提出的"当代小说二十家"研究,成功将现代性批判理论与中国文学传统相结合,但其"现代"的时间坐标仍受西方理论框架制约。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的"新传统主义"研究,通过分析《三体》的科幻叙事与传统宿命观的融合,提出了"技术时代的新天人感应"概念。这种本土化理论创新需要建立三个支撑点:一是对传统文论的创造性转化,二是对当代科技文明的深度介入,三是全球知识生产中的平等话语权。
数字时代的文艺学正在经历本体论的重构:从经典文本的阐释学转向媒介生态的批判学,从单一学科的知识生产转向跨学科的方法论融合,从文化价值的守护者转变为技术文明的对话者。这种转型既充满挑战也孕育机遇,当我们在元宇宙中重建巴别塔,在区块链上确权数字艺术,文艺学的学科边界将不断拓展,而其核心使命——通过审美实践揭示人类存在的本质可能——始终如一。这种动态平衡中的学科自觉,或许正是应对技术革命的最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