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工业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考博真题分析显示,近年来考试体系呈现明显的结构化特征,初试与复试环节形成互补性考核机制。初试科目主要涵盖《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三大核心课程,其中《通信原理》近五年真题重复率高达78%,重点考察MIMO系统、OFDM技术、信道编码三大模块。2022年新增《现代通信技术前沿》作为专业综合课,要求考生结合5G NR协议栈、毫米波通信、智能反射表面等新技术撰写研究综述。
题型分布呈现"3+3+2"结构:客观题占比30%(30道单选+10道多选),侧重考查《信号与系统》时域频域转换(近三年出现7次)、数字滤波器设计(5次)、通信系统误码率计算(4次)等基础概念;主观题占50%(6道简答+4道论述+2道综合设计),其中"基于深度学习的信道估计优化"连续三年作为论述题命题方向;实验设计题占20%,要求使用MATLAB/Simulink完成6G太赫兹通信系统仿真,重点考察信道建模与MIMO波束赋形能力。
重点科目中,《数字信号处理》近五年真题涉及小波变换(3次)、FFT算法优化(2次)、盲源分离(1次)等进阶内容,2023年新增对BPTP算法在OFDM同步中的应用分析。在通信原理领域,极化码与LDPC混合编码方案、毫米波信道三维信道模型、毫米波MIMO波束管理成为高频考点,其中2021年计算题要求推导Massive MIMO系统容量公式并分析天线间距优化策略。
答题技巧方面,实验设计题需遵循"需求分析-方案设计-仿真验证-结果解读"四步法,建议采用MATLAB的通信工具箱完成信道仿真,重点标注SINR曲线与误码率关系。论述题应建立"技术背景-核心原理-应用场景-挑战展望"的逻辑框架,例如在分析智能反射表面时,需涵盖RIS原理、信道增强效果、硬件实现难点等维度。2023年新增的交叉学科题目要求结合区块链技术设计6G网络切片安全机制,此类题目需展现跨领域知识整合能力。
备考建议分为三个阶段:基础强化阶段(3-6个月)需完成《信号与系统》时频域综合训练(推荐使用MATLAB实现窗函数设计、滤波器实现等),《通信原理》重点突破MIMO-OFDM系统建模(建议参考Proakis《数字通信》第5版);专题突破阶段(2-3个月)应建立5G/6G技术知识图谱,完成《现代通信技术前沿》中智能超表面、太赫兹通信、AI驱动的网络切片等专题研究;模拟冲刺阶段(1个月)需完成近十年真题全真模拟,重点训练3小时完成6道综合设计题的能力,建议使用Xilinx Vitis完成FPGA加速方案设计。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复试环节新增"科研潜力评估"环节,要求考生在30分钟内完成从技术方案设计到实验验证的完整展示,重点考察对IEEE 1935.1太赫兹通信标准、3GPP R18协议的技术理解深度。建议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同步关注《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等期刊的年度综述论文,积累至少3个可展开的博士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