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法律史考博考试大纲显示,近年试题呈现出鲜明的跨学科特征与全球化视野,重点考察考生对传统法律制度的现代诠释能力。2022年真题中,"比较法视域下唐律疏议与《德国民法典》契约制度比较"成为压轴题,要求考生结合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的礼法关系理论,分析唐律中"得相保制"与德国民法典第311条"正确履行义务"的异同。这种命题趋势反映出三个核心考察方向:
在制度演变层面,考生需掌握从《唐律疏议》到《大清民律草案》的立法逻辑。以2021年真题"明清会审制度与近代司法独立思潮的互动关系"为例,要求考生不仅熟悉王守仁《南赣乡约》中的司法实践,还需结合梁启超《论中国积弱之由》中的法理批判,揭示会审制度如何成为传统司法权威解体的前奏。值得注意的是,近三年试题中涉及"法律职业伦理"的题目占比提升至35%,如2023年"律学教育中的师承制与现代法律职业伦理培养的衔接问题",需援引孙诒让《律例馆参议章程》与当代《律师法》进行比较分析。
法律思想史考察则呈现"经典文本细读+现代理论阐释"的双轨模式。2020年"张载'礼法合一'思想对当代法治建设的启示"试题,要求考生从《横渠易说》中提炼出"民本-法本"辩证关系,并运用哈特"规则论"进行跨时空对话。这种命题思路在2022年"沈家本修律中的西学东渐路径"试题中进一步深化,需结合杨鸿烈《中国法律发达史》与费正清《中国新史》中的不同解读,论证"德意志法典主义"在中国本土化的特殊性。
比较法研究已成为不可回避的考核重点。2023年真题设置"敦煌契约文书与徽州契约比较研究",要求考生运用法律人类学方法,揭示民间契约中"神明文约"与"立契人执"条款背后的伦理逻辑差异。这种题型创新体现在对非典型法律文书的分析能力上,如2021年"元明清三朝分水制碑文中的环境法意涵"试题,需结合《水部式》与《大明律》相关条款,论证传统水利管理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备考策略应注重三个维度:其一,构建"制度-思想-实践"三维知识框架,重点掌握《唐律疏议》《大清律例》《大清新刑律》三大法典的体例演变;其二,培养法律史料的批判性解读能力,如对《刑案汇览》中"存留养亲"条款的性别视角分析;其三,强化跨学科研究意识,2022年优秀答卷中援引法国汉学家巩涛《明清法律中的妇女与性别》获得评分组高度评价。特别需关注"数字人文"在法律史研究中的应用,如利用GIS技术对历代律例中的地理管辖条款进行可视化分析,这类前沿方法在2023年复试中已被纳入考核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