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专业考博考试以学科交叉性和前沿性为特色,其历年真题主要围绕大气物理基础理论、大气环境建模与预测、气候变化科学及环境灾害应对四大核心模块展开。以2020-2023年真题为例,考试科目包含《大气物理学综合》与《大气环境科学前沿》两门,总分600分,其中大气物理部分占比45%,环境科学部分占比55%,考试形式采用闭卷笔试,时间均为3小时。
大气物理部分重点考察辐射传输理论、大气稳定度判据与湍流结构分析,典型题型包括:基于蒙特卡洛方法的辐射通量计算(如2021年真题要求计算气溶胶多次散射对太阳直接辐射的影响系数),以及利用Tke方程反演大气湍流谱参数(2022年真题给出垂直风切变观测数据,要求推导Kolmogorov谱的标高与能量耗散率关系)。值得关注的是,近三年真题中约30%的题目涉及多尺度耦合问题,例如2023年将局地大气边界层模型与WRF-Chem耦合系统结合,要求分析PM2.5二次转化速率的敏感性因子。
大气环境科学部分则聚焦污染气象学、空气质量模型与气候变化政策评估,其中空气质量模型构建与验证成为高频考点。2020年真题要求基于CMAQ模型框架,设计长三角地区VOCs-NOx-PM2.5协同控制方案,并论证其经济-环境效益平衡点;2021年则创新性地引入机器学习算法,要求对比随机森林模型与传统MOSH模型在臭氧前体物识别中的预测精度差异。环境灾害应对类题目占比逐年提升,2023年设置台风路径集合预报与沿海城市洪涝灾害链式反应模拟相结合的案例分析题,要求考生运用WRF-SFCD模型进行灾害情景推演。
真题解析显示,命题趋势呈现三大特征:一是学科交叉性增强,2022年出现将大气电离层扰动与空间天气对地面大气污染扩散影响的交叉题目;二是计算与论述并重,近五年计算题平均分值占比从28%提升至37%;三是政策导向性突出,2023年新增"双碳目标下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机制"论述题,要求结合《长江保护法》与欧盟清洁空气技术指令进行制度比较分析。备考建议应重点突破以下方向:系统掌握《Atmospheric Science》与《Air Pollution Modeling and Simulation》核心理论框架;建立WRF、FDDA等模型参数化方案与观测数据的对应关系;关注《Nature Climate Change》《Atmospheric Environment》近三年高被引论文中的模型改进策略。建议考生通过模拟考试训练时间分配能力,如针对6道计算题(每题40分钟)与4道综合论述题(每题60分钟)的节奏把控,同时注重答题逻辑的"问题树"构建方法,确保在3小时内完成知识点的有效转化与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