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学院的考博真题往往聚焦于政治学理论的范式突破与当代实践的结合,2023年政治学理论方向的真题以"权力与正义的张力及其调和路径"为核心命题,要求考生在福柯权力微观物理学与罗尔斯正义原则的对话中构建理论框架。本文通过解构两种范式的认识论差异,揭示其张力本质源于现代性政治中"普遍性诉求"与"特殊性抗争"的结构性矛盾,进而提出以"治理共同体"为载体的第三条道路。
福柯的权力理论通过《规训与惩罚》构建了微观权力拓扑学,其权力-知识共生机制揭示了权力运作的毛细血管式渗透特征。这种权力分析范式将权力视为永远在场的生产性力量,在全景敞视监狱与生命政治的隐喻中,权力通过知识考古学不断重构主体性。而罗尔斯在《正义论》中确立的"无知之幕"原则,则通过原初状态设计出差异原则与公平机会原则的复合正义公式,强调制度正义对分配正义的优先性。两种范式的根本分歧在于:福柯将权力视为解构性力量,否定任何普遍正义的形而上学基础;罗尔斯则预设正义原则的普遍适用性,试图通过程序正义实现实质正义。
这种张力在当代国际关系实践中表现为双重困境:一方面,全球治理中的"碎片化权威"(Held, 2006)导致正义原则的适用困境,如WTO争端解决机制在南北国家间的效能衰减;另一方面,民族国家内部的"权利革命"不断冲击传统权力结构,如欧洲难民危机中主权让渡与公民权利的博弈。本文以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为观察窗口,发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治理创新正在创造调和路径:通过"制度嵌套"实现权力监督与正义实现的协同,如基层协商民主将福柯的"微观权力"纳入程序正义框架;借助"数字治理"技术重构权力-权利的互动模式,如"城市大脑"系统在公共资源分配中实现算法正义与人文关怀的平衡。
这种调和路径的深层逻辑在于:承认权力与正义的共生关系而非对立关系,将福柯的"权力拓扑学"转化为正义实现的动态机制,同时将罗尔斯的"原初状态"重构为可操作的治理程序。具体而言,需要建立"正义敏感型权力分析框架",在三个维度实现突破:其一,在时间维度上,将罗尔斯的"作为公平的正义"扩展为"历时性正义",通过历史制度主义分析权力演进的正义轨迹;其二,在空间维度上,运用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理论,构建跨层级的正义协商网络;其三,在价值维度上,将儒家"义利之辨"的伦理资源转化为现代治理的德性基础。这种理论创新不仅回应了政治学理论范式的合法性危机,更为全球正义转型提供了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