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在近年考博命题中呈现出鲜明的跨学科性与理论深度,上海师范大学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重镇,其考题始终注重考察学术视野的广度与问题意识的锐度。以2022年考博真题为例,"左翼文学与女性主义叙事的互文性研究"这一命题,既延续了陈思和教授团队对左翼文学传统的持续关注,又创新性地将性别研究维度引入经典文本的再阐释,这种复合型命题设计折射出当代文论发展的两大趋势:一是对经典文本的重新发现与理论激活,二是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中寻找新的阐释路径。
左翼文学中的女性叙事始终是学术界的关注焦点,但上海师大的命题者显然更强调"互文性"这一理论工具的运用。以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与萧红《呼兰河传》的对比研究为例,前者作为早期左翼文学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书写,其个人主义色彩与集体主义诉求的矛盾在萧红作品中呈现出更复杂的形态。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叙事视角的转换——丁玲以第一人称进行心理独白,萧红则采用全知视角构建乡土社会图景,更深刻地反映左翼文学从"革命女性"到"土地女性"的范式转变。戴锦华在《涉渡之舟》中提出的"被压抑的现代性"概念,在此类研究中具有特殊解释力:当女性个体命运被纳入革命叙事时,其身体经验与情感诉求往往成为解构宏大话语的隐秘通道。
近年考题对后现代主义文类的关注则呈现出方法论自觉。以王安忆《长恨歌》与卫慧《上海宝贝》的对比为切入点,可以揭示都市叙事从"怀旧乌托邦"到"消费异托邦"的嬗变轨迹。卫慧作品中频繁出现的"上海宝贝"形象,本质上是对张爱玲笔下"倾城之恋"的现代性解构:前者通过身体政治的狂欢化书写,消解了传统都市文学中的情感崇高性;后者则在物质消费中重构了都市想象,这种转变与鲍德里亚"拟像先行"的理论预言形成互证。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师大近年考题开始强调比较文学视野,如将余华《活着》与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的苦难叙事并置,这种跨文化比较既拓展了文本阐释空间,也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储备。
在具体操作层面,考生的论述应注重三个维度的交织:文本细读需建立在对作家创作机制的深度把握上,如莫言《红高粱家族》中的"狂欢化叙事"与其高密东北乡文化基因的共生关系;其次,理论框架的选择要契合研究对象的时代特征,如对80年代"寻根文学"的阐释不宜简单套用后殖民理论,而应回归到陈思和提出的"启蒙与救亡"双重变奏的阐释范式;最后,创新性体现在对现有研究范式的突破,如将宇文所安提出的"中国文学批评"与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理论结合,重新审视贾平凹《秦腔》中的地方性知识书写。这种多维度的学术训练,正是上海师大培养"问题意识强、理论功底厚"的博士研究生的核心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