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博真题呈现出鲜明的学科交叉性和理论深度,近年来考试重点逐渐从传统比较文学理论向跨学科融合倾斜。以2020-2023年真题为例,比较文学学科本体论相关题目占比达35%,其中"比较文学研究的核心概念在当代语境下的重构"连续三年出现变体,要求考生结合具体案例阐释"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文化研究"的范式转换。实务类题目注重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互文性分析,如"从《红楼梦》英译本与《百年孤独》中文译本对比看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过滤机制",此类题目要求考生掌握至少三种文本对比分析方法。
学科建设类题目聚焦比较文学与新兴领域的交叉,2022年"比较文学学科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功能重构"题,要求考生从文学人类学、数字人文等角度提出学科建设方案。理论热点类题目呈现多元化趋势,2021年"生态批评理论在拉美文学研究中的适用性边界"题引发学界讨论,陈静团队提出的"生态批评三维模型"被纳入近三年参考书目。考生需特别关注学科交叉领域,如比较文学与性别研究的结合(2023年"女性主义叙事学在东亚文学比较中的方法论创新")、比较文学与数字人文的融合(2022年"基于数字文本挖掘的跨文化意象研究")。
备考策略上,建议建立"理论-案例-方法论"三维知识体系。理论层面重点掌握韦勒克、伊瑟尔、宇文所安等学者的核心观点,实务层面需建立包含200部中外经典文本的对比数据库,方法论层面应熟练运用新历史主义、后殖民理论、文化记忆理论等工具。特别注意川大在比较诗学、跨文化传播、区域文学研究方面的学术优势,相关领域论文引用量近五年增长217%。最后要培养批判性思维,避免简单套用理论框架,如2023年真题中"比较文学研究中的东方主义偏见"题,要求考生结合具体研究实例进行解构式分析,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具备扎实的文献批判能力和学术伦理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