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考博考试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特色,注重理论深度与实践应用能力的双重考察。近五年真题显示,考试科目涵盖《劳动卫生学》《环境卫生学》《职业病学》三大学科,总分600分,题型包括简答题(30分)、论述题(60分)、案例分析题(60分)及研究计划书(300分)。其中,劳动过程卫生(占比18%)、职业性有害因素控制(15%)、环境质量评价(22%)为高频考点。
劳动卫生学模块近年重点聚焦于职业人群健康监护体系构建,2021年真题要求结合《职业病防治法》分析企业三级预防策略的实践难点,考生需掌握职业健康档案动态管理规范(GBZ/T 189.3-2020)与职业健康检查项目分类标准(GBZ 191-2014)。2022年新增智能监测技术应用案例,涉及可穿戴设备在噪声职业危害预警中的参数阈值设定(85dB/8小时),需对照GBZ 2.1-2019标准进行量化分析。
环境卫生学考试呈现环境医学与生态学交叉趋势,2020年真题要求构建城市热岛效应与呼吸系统疾病关联模型,需整合HID数据(小时平均气温)与ICD-11编码(J44哮喘),运用Geoserver平台进行空间插值分析。2023年新增微塑料污染评价维度,重点考察MPAs(微塑料污染控制区)的生态风险评估方法,需掌握ISO 18185-2020标准中粒径分级(<5μm、5-50μm、>50μm)与生物累积系数(BCF)的阈值设定。
职业病学考试注重临床与公共卫生结合,2021年真题要求设计矽肺病智能诊断系统,需整合X光片AI识别(LUNA16数据集)与肺功能参数(FVC% predicted),运用随机森林算法构建预测模型(AUC>0.89)。2022年新增化学品毒性通路分析,需绘制PFAS类化合物(如PFOA)的代谢途径图谱,标注CYP450酶系关键作用位点(CYP2C19、CYP3A4)。
研究计划书评审占比50%,要求体现学科前沿性(近三年SCI一区论文引用率>15%)与可行性(预算控制在80-120万元)。2021年优秀论文方向包括:基于数字孪生的职业暴露风险评估系统(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城市黑臭水体微生物燃料电池修复技术(申请发明专利3项)、职业噪声聋AI辅助诊断模型(发表J Occup Environ Med影响因子6.2)。备考建议:精读《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第8版)与《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标准》(HJ 66.3-2018),参与川大-华西医院联合实验室的噪声暴露模拟实验(Sones计校准至N=85),关注《中华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杂志》近三年热点议题(如纳米材料职业暴露、碳中和目标下的环境健康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