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基,在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博研究中具有特殊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特色,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维度展开系统性论述。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层面,福建师范大学学者注重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运用于当代实践。以陈培永教授团队为代表的学者,通过构建"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动态分析框架,系统阐释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过程中的人民主体性原理。特别是在福建自贸区建设研究中,运用矛盾分析法揭示了制度创新与市场活力之间的辩证关系,为全国自贸区建设提供了理论参照。这种研究路径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又创新性地发展了区域经济治理理论。
政治经济学研究方面,福建师范大学注重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数字经济发展相结合。以林义教授领衔的课题组,通过构建"数字资本-数据要素-平台经济"的分析模型,系统论证了数字经济时代劳动价值论的适用性。特别在分析厦门国家数字经济综合试验区案例时,创造性提出"数据要素化-要素市场化-价值显性化"的三阶段演进规律,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福建样本。这种研究既遵循马克思《资本论》的核心逻辑,又回应了数字时代的新课题。
科学社会主义研究聚焦于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建立"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三维研究体系,系统梳理了"晋江经验""厦门模式"等地方实践的理论升华过程。在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中,创造性提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理论框架,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福建生态优势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绿色发展理论。这种研究路径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研究的范式局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
在福建本土化研究方面,学者们注重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福建发展实际相结合。通过建立"理论-政策-实践"的转化机制,系统分析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工作的重要嘱托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理论关联。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创新性提出"山海协作"发展的辩证路径,有效破解了区域发展不平衡难题。这种研究既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又凸显了福建地方特色。
未来研究需在三个方面深化拓展:一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数字技术的交叉研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治理理论;二是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完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中国表达;三是拓展"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论阐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语体系。福建师范大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镇,应继续发挥区域优势,在守正创新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当代发展,为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繁荣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