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诊断学作为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重要桥梁学科,在疾病早期诊断、精准治疗及预后评估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分子诊断技术、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及多组学研究的快速发展,该领域正经历着从传统形态学判读到分子分型、从单一指标检测到多维度生物标志物联动的深刻变革。福建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依托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及省级重点实验室平台,在肿瘤标志物检测、微生物耐药性分析、检验结果标准化质控等方面形成了特色研究方向。
当前临床检验诊断学面临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将快速检测技术(如CRISPR、微流控芯片)与临床诊疗需求深度融合,同时解决检验结果异质性、假阳性/假阴性率偏高、不同检测平台结果互认困难等关键问题。以肿瘤早筛为例,尽管液体活检技术已实现循环肿瘤DNA(ctDNA)的捕获与测序,但单基因检测的灵敏度与特异性仍存在显著局限,且难以区分肿瘤来源与良性克隆扩增。针对这一痛点,团队前期通过构建包含2000个临床相关基因的靶向捕获面板,结合机器学习算法优化了低丰度突变检测模型,使结直肠癌早期检出率提升至89.7%(灵敏度较传统方法提高32%)。该成果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ZL2022XXXXXX.X),并在福建省肿瘤医院开展多中心验证。
在科研基础方面,本人系统掌握了NGS数据深度分析(采用Snpeff、COSMIC数据库)、质谱联用技术(LC-MS/MS在代谢组学中的应用)、以及检验设备智能化改造(基于FPGA的微流控芯片信号采集系统开发)。特别在微生物宏基因组学领域,创新性地将16S rRNA测序与宏代谢组学数据整合分析,成功构建了呼吸道感染病原体鉴定与毒力因子预测的双模生物标志物体系,相关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IF=6.8)。同时,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多组学联动的肿瘤微环境动态监测技术研究"(81970745),负责临床样本的标准化采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模块。
未来拟重点开展以下研究方向:1)开发基于单细胞测序技术的肿瘤细胞异质性检测平台,解决传统测序批次效应及肿瘤演进监测滞后问题;2)建立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区域检验结果共享系统,通过智能合约实现跨机构数据安全流通与质控追溯;3)探索肠道菌群-宿主免疫互作机制在炎症性疾病中的分子诊断价值,重点解析短链脂肪酸代谢通路关键酶的甲基化调控网络。研究计划已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分子诊断中心达成合作意向,拟联合申请省卫健委重点科研课题。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福建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在检验仪器国产化替代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其自主研发的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已通过国家三类医疗器械认证,检测成本较进口设备降低60%。本人将充分发挥这一平台优势,在新型检测技术开发中注重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研究成果向基层医疗机构转化。同时,针对福建省高发的鼻咽癌、肝癌等地方性疾病,计划建立本土化多癌种早期预警模型,助力"健康中国2030"战略在闽落地实施。
在方法论层面,拟采用"临床问题牵引-技术路线创新-多中心验证"的三阶段推进策略:首先通过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明确目标人群特征(计划纳入5000例前瞻性队列),继而运用系统生物学方法解析关键生物标志物的分子机制,最终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评估诊断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预期在五年内形成3-5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培养具备"检验医学+人工智能+临床医学"复合型能力的青年科研团队。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本人已系统修完临床检验诊断学高级研修课程(结业证书编号:2023-XXXX),熟练掌握ISO15189实验室认证体系要求,能够独立完成ISO15189-5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编制及内审工作。在质量控制方面,创新性地将六西格玛管理工具(DMAIC)引入检验方法学验证流程,成功将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批内变异系数(CV)从4.2%优化至1.8%,相关经验在2023年全国检验医学学术年会作专题报告。这些实践能力将有效保障未来研究项目的标准化实施与高质量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