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科学技术哲学作为交叉学科在高校博士研究生选拔中呈现出显著的理论深度与实践导向。以复旦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建设为例,其考博初试不仅考察考生对经典理论框架的掌握,更注重对新兴科技议题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学科依托陈果、张江、冯务中等教授团队的研究积累,形成了以技术哲学、科学哲学、STS(科学技术与社会)为核心的三维知识体系,考生需系统掌握技术自主性、科学实在论、科技伦理等基础理论,同时关注人工智能治理、生命科学伦理、数字人文等前沿领域。
在具体备考策略上,考生应重点研读《科学技术哲学导论》(张江主编)、《技术哲学讲演录》(陈果著)等学科经典,结合《自然辩证法研究》《哲学研究》等期刊近五年相关论文,建立对学科发展脉络的认知。值得关注的是,复旦大学近年将"科技与社会协同创新"列为重点研究方向,考题中频繁出现技术嵌入社会系统的案例分析,如算法推荐机制中的价值偏向、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边界等。考生需培养跨学科分析能力,能够运用库恩范式、拉图尔行动者网络理论等工具解构具体技术现象。
针对人工智能伦理这一高频考点,考生应深入理解技术风险的三重维度:工具理性异化(如自动驾驶的道德决策困境)、价值体系冲突(如深度伪造技术对身份认定的挑战)、制度规范滞后(如AI监管框架的全球协调难题)。结合复旦张江实验室与伦理委员会合作案例,分析技术治理的"预防性原则"与"敏捷治理"实践路径。在科学哲学领域,需特别关注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在可重复性危机中的适用性,以及默顿科学精神在开放科学时代的重构问题。
备考过程中,建议考生建立"理论-案例-批判"的三层知识结构。首先掌握技术哲学中的工具-价值二分法、科技发展的"社会建构"理论等核心概念;其次通过分析"贺建奎基因编辑事件""OpenAI技术伦理白皮书"等典型案例,训练实证分析能力;最后形成独立见解,如对"科技加速主义"与"技术谦逊"的辩证思考,或对"数字孪生城市"中人类主体性消解的批判性论述。值得注意的是,复旦大学近年考题中增加了对"科技哲学与政治哲学交叉"的要求,考生需关注《科技治理的公共性重构》《算法社会的权利基础》等新兴研究文本。
在考试技巧层面,需注重学术话语的规范性与论证的逻辑性。例如在论述"人工智能的道德责任归属"时,应区分开发者、使用者、监管者三方的责任边界,援引德国《人工智能法》的"风险分级"机制作为制度参照,结合自动驾驶事故案例中的责任判例,最终提出"技术-制度-文化"协同治理方案。同时要避免陷入技术决定论或社会建构论的极端,保持批判性思维的中立立场。
考生还需关注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如2023年复旦大学成立的"智能社会治理研究中心"提出的"技术嵌入性治理"理论,以及近期在《科学学研究》发表的"中国科技伦理审查体系比较研究"。建议通过参与导师课题组、阅读《复旦哲学评论》特刊等方式,培养学术敏感度。备考过程中可建立"理论框架-热点议题-学术争议"的三维知识图谱,特别要掌握技术哲学中的"责任伦理"与"预防原则",科学哲学中的"实验失败"与"理论革命",STS中的"技术物转向"与"后人类主义"等核心概念群。
在写作能力培养方面,考生应注重学术批判的深度与广度。例如在分析"元宇宙中的虚实身份"问题时,需同时引用唐娜·哈拉维的"赛博格"理论、齐泽克的意识形态批判,以及中国《虚拟现实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政策文本,最终形成对技术乌托邦主义的辩证评价。这种多维度论证能力正是复旦大学博士选拔的重点考察方向。考生需熟悉科技哲学领域的经典争论,如"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百年论战,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再审视,以及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科技哲学创新路径,这些内容往往成为考博论述题的命题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