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考博初试以专业性与实践性并重为特点,考生需系统掌握学科核心理论、研究方法及前沿动态。考试科目通常包括专业综合(含儿少卫生基础、妇幼保健政策、儿童青少年健康促进等模块)、英语(阅读与写作能力考核)及思想政治理论。以下为备考核心要点:
专业综合科目占分权重最高(约80%),重点考察对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规律、常见健康问题干预策略、妇幼保健政策法规及研究设计的综合应用能力。建议以《儿童与青少年卫生学》(第4版,王临生主编)为知识框架,结合《妇幼保健学》(第8版,刘爱华主编)进行专题拓展。例如,在生长发育评估部分,需掌握骨龄判读、青春期营养干预等实操技能;在政策分析模块,应关注《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及《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与儿少卫生相关的量化指标。
研究方法学是近年考试新增重点,需熟练运用描述性研究、队列研究、随机对照试验等设计方法,并能针对妇幼保健场景进行伦理审查要点解析。推荐精读《流行病学方法学》(J. Stata出版社)中临床试验章节,结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发布的《儿童慢性病管理实践指南》进行案例分析训练。
英语考核侧重学术文献阅读与批判性写作,建议精练《Paediatrics and Child Health》(SCI Q1期刊)近三年综述类文章,掌握专业术语的学术表达规范。写作训练应聚焦"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母乳喂养率提升的干预策略"等热点话题,注意采用IMRAD结构(Introduction, Methods, Results, Discussion)组织论述。
备考资料推荐:1)复旦大学自编《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科前沿》内部讲义(2023年修订版);2)历年真题解析(2018-2022年真题含命题规律分析);3)UpToDate临床顾问中"Pediatrics"专题库。特别提示:2023年新增"儿童数字健康"考点,需关注《中华儿科杂志》相关专刊内容。
备考策略建议采用"三轮递进式"复习:第一阶段(3-4个月)完成教材精读+核心期刊精读(每周3篇),建立知识图谱;第二阶段(2个月)进行专题突破(如分设"发育行为异常"、"儿童营养干预"等6个专题组),同步完成20套模拟试卷;第三阶段(1个月)开展全真模考(严格计时),重点打磨论述题答题模板(建议采用PEEL结构:Point-Evidence-Explanation-Link)。
政治科目需在最后1个月集中突破,重点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中与卫生健康相关的论述,关注二十大报告"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相关章节。时政热点可通过"学习强国"APP每日15分钟碎片化学习,推荐整理"儿童友好型城市"、"校园欺凌防治"等3个高频考点专题。
特别提醒考生注意:2024年考试将新增"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数字干预系统"实操考核模块,建议提前熟悉CBT(认知行为疗法)在网课场景的应用,掌握Moodle、ClassIn等教学平台的基础操作技能。同时关注复旦公共卫生学院官网公布的《博士招生动态》,及时获取命题方向调整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