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考博初试主要考察对学科基础理论、实验技术及前沿研究的综合掌握能力。考生需系统梳理生物化学的核心代谢途径(糖酵解、三羧酸循环、氧化磷酸化等)、分子生物学关键技术(PCR、CRISPR、Western Blot等)及基因表达调控机制(转录、翻译后修饰等)。参考书目以王镜岩《生物化学》第三版、吴梧桐《分子生物学》第五版为主,近年新增《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及《Genetics: A Conceptual Approach》作为补充阅读材料。
考试题型包含选择题(30分)、简答题(40分)、论述题(60分)及实验设计题(50分)。近五年真题显示,约65%题目涉及代谢通路与分子机制的结合分析,如2021年考题要求解析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缺陷与糖尿病代谢紊乱的关联。实验设计题重点考察重组蛋白表达优化(如IPTG诱导条件选择)、CRISPR-Cas9靶点设计(需提供sgRNA序列验证)及流式细胞术参数设置(荧光标记抗体浓度梯度实验)。
复习策略建议分三阶段实施:基础阶段(3-6个月)完成教材精读并建立知识图谱,重点标注近三年文献中高频引用的经典实验(如Greenberg-Chesterman转录终止机制);强化阶段(2个月)进行真题模拟训练,特别注意2019-2022年新增的"组蛋白修饰与表观遗传调控"专题;冲刺阶段(1个月)聚焦实验室技术手册(如《分子克隆实验指南》第7版)与近三年Nature、Cell子刊论文,每日精读1篇并撰写研究思路报告。
考生需特别关注导师研究方向,如华东师大生科院2023年重点招聘的"代谢重编程"与"单细胞测序技术"领域,建议提前研读张某某教授团队在Cell Metabolism(2022)发表的"线粒体动力学调控肥胖"系列论文。初试成绩前15名通常获得面试资格,面试环节包含英文文献翻译(需提供翻译对照)、科研设想汇报(要求包含技术路线图)及专业问题答辩(如解释mTOR信号通路在自噬中的作用机制)。建议考生建立个人文献数据库,分类整理近五年与报考方向相关的SCI论文(IF>10分占比不低于30%),并模拟撰写研究计划书(含预算编制与可行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