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需重点关注教育技术学核心理论体系与前沿动态的结合,特别是2023年新增的"智能教育技术"方向考核要求。初试科目包含3门:301思想政治理论(全国统考)、412教育专业综合(自命题),以及自选方向的专业课(如智能教育技术方向考807教育技术学前沿)。建议优先掌握《教育技术学导论》(第4版)中"技术接受模型""学习分析技术"等新增章节,配合《教育技术学前沿问题研究》中的案例解析。
参考书目需建立三级阅读体系:基础层以《教育技术学导论》《现代教育技术学导论》为主,拓展层推荐《技术赋能: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学习科学导论》,深化层精读《教育技术学国际发展报告(2022)》等权威文献。特别注意近三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提及的"教育神经科学""人工智能伦理"等交叉领域,建议通过中国知网下载相关领域近五年核心论文200篇进行精读。
复习策略实施"三三制":每月3次专题突破(如元宇宙教育应用、教育大数据分析),每周3次真题模拟(重点训练材料分析题与综合应用题),每日3小时文献精读(建立个人研究笔记)。针对412科目,需构建"四维知识图谱":教育技术基础理论(30%)、教育技术设计与应用(40%)、教育技术研究方法(20%)、教育技术政策法规(10%)。特别重视"混合式学习""教育机器人"等高频考点,建议制作思维导图串联《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
真题解析显示近五年重复率达65%,重点掌握2019-2022年真题中的12个高频考点,如"教育知识图谱构建""学习分析技术标准"。建议组建3-5人备考小组,每周进行模拟答辩(重点演练研究计划书撰写)。联系导师时需准备:个人研究设想(800字)、代表性论文(2篇)、学术成果清单。注意避免出现《教育技术学导论》基础概念混淆(如TPACK框架与整合技术的教龄曲线区别),建议制作"易错概念对照表"。
面试准备需强化"学术潜质"展示:准备3个研究设想(含技术路线图),熟悉近三年教育技术领域5大国际顶会(如AIED、IPTA)的获奖论文。特别关注华中师范大学"智能教育实验室"的跨学科研究项目,建议在面试前完成《教育神经科学导论》通读。注意着装礼仪(避免休闲装),模拟面试时重点训练"3分钟学术自我介绍"(突出学术背景与研究规划匹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