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需重点掌握语言学理论体系与二语习得研究方法,特别是认知语言学与语用学交叉领域的前沿成果。建议系统梳理《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的语法体系演变,重点关注语法化路径与句法结构特征。在文学方向需精读《中国文学史》与《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重点分析汉语诗歌的意象系统与叙事学特征,结合跨文化视角探讨文学传播机制。
国际中文教育板块需深入研读《国际中文教育导论》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掌握HSK考试大纲与交际能力培养模式。建议建立二语习得理论框架,整合克拉申输入假说与 Swain 输出假说,结合语料库语言学方法分析学习者语料。跨文化交际方向需系统学习《跨文化交际学理论》与《文化维度理论》,关注文化适应机制与跨文化语用失误分析。
考生应关注近三年《语言教学与研究》等核心期刊的实证研究,重点掌握基于眼动追踪、ERP 等实验方法的二语习得研究范式。建议构建"理论-方法-应用"三维备考体系:理论层面精读王宁、黄伯荣等学者专著;方法层面掌握 SPSS 数据分析与语料库工具应用;应用层面研究"中文+职业技能"教学案例。
初试科目包含语言学综合(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理论)、文学综合(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文艺理论)、国际中文教育(教育心理学、教学理论、跨文化交际)。建议按1:1.5:1时间分配,重点突破语言学综合的句法语义专题与文学综合的叙事学分析。注意关注"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多模态话语分析""人工智能与语言教学"等新兴交叉领域。
备考策略:建立"三库一表"体系——文献库(收集近五年核心期刊文献)、案例库(整理典型教学案例)、真题库(近十年真题解析)、时间表(分阶段推进计划)。建议参加"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相关培训,掌握语言资源采集与分析技术。面试准备需重点研究导师近年发表的 CSSCI 论文,准备3-5个结合个人研究经历的问题。
特别提醒:2023年新增"语言认知与计算建模"考核模块,需掌握 Python 数据处理与语料标注技能。建议联系所内张华教授团队参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数据库"建设,积累实证研究经验。关注教育部《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最新修订内容,研究"中文+法律""中文+跨境电商"等特色课程开发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