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考博初试的备考体系需要围绕学科交叉性、政策实践性和学术前沿性三个维度构建。考生应重点把握人口动态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耦合机制,关注"双碳"目标下能源转型与生态补偿政策联动效应,以及人口老龄化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路径。建议将复习周期划分为基础理论(3个月)、专题深化(2个月)、模拟冲刺(1个月)三个阶段。
在基础理论阶段,需系统梳理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框架。重点研读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中的人口红利转化理论,理解刘伟团队提出的"人口-资源-环境"三位一体模型。推荐参考书目包括《人口经济学》(杨伟国)、《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张世秋)、《环境经济学》(范金荣),同时关注《经济学》(季刊)近三年相关领域论文。
专题深化阶段应聚焦吉林大学重点研究方向。该校在"东北亚人口迁移与资源再配置"(王延中教授团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王金南院士课题组)等领域具有研究优势。建议通过知网下载近五年相关领域CSSCI论文,特别是《中国人口与发展》期刊中关于人口流动与资源错配的实证研究。需掌握STIRPAT模型、生态足迹核算等定量分析工具,能运用ArcGIS进行空间数据分析。
模拟冲刺阶段需完成三套完整模拟试卷(含2018-2022年真题),重点突破论述题写作。建议采用"问题树"分析法:例如针对"如何构建人口负增长背景下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可分解为人口结构变化对资源需求的影响、现有循环经济政策缺陷、技术创新路径三个子问题。注意结合东北老工业基地实际情况,引用一汽集团退休职工安置与再就业案例,增强论述的现实针对性。
面试准备需突出学术潜质展示。建议提前联系王延中、王金南等学科带头人,参与其团队在东北振兴、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等领域的课题研究。研究计划书应体现跨学科特色,例如将人口流动数据与矿产资源分布叠加分析,提出"人口-资源-环境"协同治理方案。注意关注2023年国家发改委《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中相关部署,体现政策敏感度。
特别提醒考生注意:2023年新增"人口空间分布与区域协调发展"案例分析题,需掌握省际人口迁移数据库(NUTS3级别)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方法。建议购买《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中国资源环境统计年鉴》最新版本,建立包含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均资源占有量、环境质量指数的三维分析模型。注意区分人口经济学与环境经济学的理论边界,避免概念混淆。